从武汉到上海,方舱里的“特殊来客”

从武汉到上海,方舱里的“特殊来客”
文章图片
图源:采访对象
上海疫情封控期间 , 一个同样的“身影”同时活跃在很多方舱医院中 。
它是一个“机器人大白” , 有着圆柱形的身体 , 圆形底座下安置着移动滚轮 , 椭圆形飞盘形状的脑袋 , 全身从上到下安装着超干雾化消毒液喷头、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液空气浓度传感器、空气过滤模块等配件 。
这便是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消毒机器人 。 作为一家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 钛米机器人主要针对医疗场景提供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 旗下的机器人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 , 就服务于武汉方舱医院和数百个抗疫一线医院 , 还曾获得国家工信部抗疫表彰 。 这次 , 在上海疫情中 , 它也派上了“大用场” 。
“我们的消毒机器人产品主要用来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高水平消杀 , 从3月下旬便参与到上海方舱建设之中 。 ”钛米机器人董事长潘晶告诉《IT时报》采访人员 , 到目前为止 , 钛米机器人的团队仍奔波在抗疫一线 。
一场疫情 , 给这家身处上海的医疗机器人企业启示颇多 。

10个人撑起一座工厂
在浦东新区郭守敬路351号 , 一处2000平方米大的厂房从3月到现在一直没有停工 。
钛米机器人上海工厂负责人刘亮和9位同事在浦东封控前的3月25日进入工厂 , 准备好行军床、睡袋、方便面等生活物资 , 封闭至今 。 他们在工厂中进行生产调试 , 确保机器人产品能不断输出到方舱和各家医院 。
按照防疫要求 , 即使在工厂内 , 不同工作职责的员工也要尽量减少接触 , 库管、装配、检验人员的工作区域、休息区域有不同划分 。 当原材料运到时 , 刘亮和同事们会穿好防护服 , 将货物放到缓冲区进行消杀静置 。
钛米机器人的工厂生产流程并非传统的流水线形式 , 由于机器人各部件结构复杂 , 集成化难度高 , 生产上一般采用各部件同步组装 , 再由一人统装的形式 。 这种情况下 , 工厂的产量和人手数量直接相关 。
从武汉到上海,方舱里的“特殊来客”
文章图片
封控之前 , 工厂大概有30人左右 , 如今只有10个人 , 刘亮和同事只能“有活就干、能干都干” 。 “大家现在除了原本的工作内容 , 还需兼顾一些其他任务 。 ”刘亮告诉《IT时报》采访人员 , 自己原本负责生产计划及采购 , 现在兼做检验工作 。
“一天四台” , 这是刘亮和同事们在原材料物资供应部、人力有限条件下能做到的平均产能 , 虽然比不上疫情前 , 但靠着连轴转的努力 , 钛米机器人向方舱、医院的输送从未停止 , “胡子都快比头发长了 。 ”他笑着说 。
从武汉到上海,方舱里的“特殊来客”
文章图片
截至5月8日 , 钛米机器人已经提供约200台医疗机器人 , 其中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方舱88台 , 世博方舱28台 , 临港方舱15台......医疗机器人的“足迹”遍布全市 。
另一方面 , 按照园区要求 , 员工进入工厂复工仍显得困难 , 解封日期也尚未确定 , 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 刘亮及同事仍将持续10个人的“坚守” 。

从武汉到上海,方舱里的“特殊来客”】工程师“进击”方舱医院
除去封闭工厂中的员工 , 钛米机器人还有与疫情“直接接触”的一个CVM(客户价值管理)团队 , 近30人奔走在方舱与医院现场之间 , 帮助医护人员部署机器人产品和相关操作流程 。
“我们是通过自动化的高水平消杀机器人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解决方案 , 有效解决方舱超大空间以及医疗人员缺乏下的消杀工作 。 ”刘亮说 , 消毒时能够实时建立环境模型 , 提供确定的消杀结果 , 全过程可监控、追溯 , 相比人工消毒的过程合规管理 , 机器人还可以做到结果合规 。 同时数个方舱还应用了钛米医疗物资转运机器人 , 承担医疗物资配送及医疗废弃物转运等刚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