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Gene)一词是怎么来的?| 商周专栏

1.24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基因”(Gene)一词是怎么来的?| 商周专栏
文章图片
“基因”(Gene)一词的发明和翻译堪称完美
|图源:pixabay.com
导读基因所代表的物质在生命中至关重要 , 它的发现是科学史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 “基因”这个词的发明和翻译也堪称完美 。
旅德免疫学学者、《知识分子》专栏作者商周 , 在本文介绍了基因(Gene)一词的由来 。
撰文|商周
责编|陈晓雪



对科学名词的翻译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意译
(根据含义来翻译) , 另一种是音译(根据读音来翻译) 。 能在意译和音译上都达标则效果更佳 , 但这样的名词极少 , 一个难得的例子是“基因”(Gene) 。
把“Gene”翻译成基因 , 在含义和读音方面都达到了要求 , 相比其它广为人知的生物学名词
(比如细胞(Cel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的翻译 , 明显要更胜一筹 。
那么 , “基因”
(Gene)这个词是如何来的呢?
孟德尔的“天性”(Anlage)和“因子”(Elemente)
词汇不是凭空出现的 , 只有当人们需要描述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 , 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才成为必要 。 “基因”这个名词的起源 , 也就是人类首次意识到基因这个物质存在的时候 。 第一个意识到基因这种物质存在的人 , 正是发现了遗传学法则的孟德尔 , 但他并没有为它去创造一个新的名词 。
1854年到1863年 , 孟德尔利用22种不同的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实验 , 发现豌豆不同的性状
(比如种子颜色、形状 , 豆荚颜色、形状等)是由不同遗传物质控制的 , 这些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 , 而且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在产生生殖细胞时会发生分离 。 现在我们知道 , 这些遗传物质就是基因 。 但在只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十九世纪 , 人们对生命的认知还停留在细胞水平 , 虽然知道了细胞核的存在 , 但并不知道染色体 , 更不知道DNA 。
面对控制豌豆性状的神秘遗传物质 , 孟德尔在他的《植物杂交实验》论文里采用了两个不同的词来描述
[1] 。
在论文结果部分的“杂交种的生殖细胞”单元 , 开头一段有如下描述:
“基因”(Gene)一词是怎么来的?| 商周专栏
文章图片
图1
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论文截图
|
图源:biodiversitylibrary
“……就经验而言 , 我们发现每一种情况下都证实 , 只有在卵细胞和受精花粉具有相同的
“基因”(Gene)一词是怎么来的?| 商周专栏】天性
(Anlage)时才能形成不变的后代 , 正如纯种植株的正常受精一样…….”
德语“Anlage”一词有七种含义
(包括创造、投资、设施、装置、结构、天性、材料) , 在孟德尔上面的文字里 , 翻译成“天性”可能相对贴切一些 。 在这里 , 孟德尔用“天性”
(Anlage)这个词来描述豌豆花粉细胞和卵细胞里含有的遗传物质 , 因为这一段之前论文已经描述了单个和多个性状杂交的情况 , 这里的遗传物质并不是指单个基因 , 而是多个基因或者是整个生殖细胞里的所有遗传物质 。
有趣的是 ,
“天性”
(Anlage)这个词孟德尔在整篇文章里只使用了这一次 。 等到文章的结语部分讨论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时候 , 他用了另外一个名词“Elemente” , 而且用了10次之多 。 Elemente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基本成分、特质、因子 。 从孟德尔论文的语境来看 , 这里的“Elemente”翻译成“因子”更合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