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日本市场,鉴中国预制菜成长之路

借日本市场,鉴中国预制菜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庄帅
日本的预制菜起源于1950s , 工业化生产早于国内 , 由于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相近 , 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历史环境、发展阶段和企业基因对中国具备参照与学习意义 。
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1958-1967年):日本冷冻食品成型于二战后 , 受冷链建设推动 , 1958-1968年预制菜消耗量从0.13万吨增至2.54万吨 , 其中1964年东京奥运会、世博会大量采购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冷冻食品 , 让民众的认知得到充分提高 , 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2)爆发阶段(1968-1996年):伴随着这段时期日本经济腾飞 , 单人户增多也让居民对便捷餐食的整体需求有所增加 , 饮食外部化与餐饮连锁化共同推动行业成长 , 70年代中期预制菜迎来爆发期 , 持续到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
3)稳定阶段(1997-2006年):日本经济泡沫以及出生率大幅下降 , 预制菜市场稳步增长 , 但增速有所放缓;
4)恢复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预制菜消费量呈现明显的V型恢复 , 之后保持相对平稳态势 , 根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 , 202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达238.5亿美元(零售口径) , 其中冷冻调理食品占比85% , 净菜占比15% 。
借日本市场,鉴中国预制菜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
对标日本 , 我国预制菜行业正经历同日本爆发阶段类似的宏观及产业背景 。
日本70-80年代正处预制菜行业的爆发阶段 , B端和C端需求激增 , 推动了包括速冻菜肴在内的冷冻食品行业高速发展 。
我国目前部分宏观指标与日本70-80年代相似 , 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 ,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 经济发展助推了社会的现代化演变 , 具体体现在家庭规模变小 , 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商铺租金上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 。
受2020年疫情影响 , 居民消费习惯发生改变 , 对于预制菜等便捷食品的需求倍增 , 同时餐饮企业普遍受波及程度较深 , 中小企业出清速度加快 , 推动餐饮连锁化进程 , 预制菜行业迎来风口 。
01鉴日知中的对标体系
渗透对标:日本市场相对稳定 , 我国的预制菜渗透率与之差距较大 。
日本的预制菜发展早于国内 ,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规划》 , 2021年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 , 而我国仅有10%左右 。
日本的渗透率远高于中国 ,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日料口味相对单一 , 饮食种类较为固定导致 , 预制菜品可以满足日常饮食的大部分需求;
2)日本国土面积较小 , 冷链物流覆盖率高 , 容易形成集中度高的局面 。
品类对标:日本菜系相对单一 , 但品类挖掘更为充分 。
1)种类:日料分为关东料理和关西料理 , 均以刺身、寿司、天妇罗为主 , 但据日本中食协会 , 日本的预制菜品类已突破3000个;中餐虽有八大菜系 , 但预制菜品类小于1000个 , 远不及日本 , 尚存较大的挖掘空间 。
2)规模:日本预制菜当中十亿量级的大单品较多 , 以主食类为主 , 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 , 2020年炸肉丸/炒饭/炸猪排/汉堡包/乌冬面的总产值分别为30.8/23.8/20.0/19.5/16.5亿人民币(1日元≈0.05人民币 , 下同);我国速冻菜肴当中仅有小酥肉和梅菜扣肉的体量可达十亿量级 , 单品的品类规模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
3)标准化程度:日餐的加工较简单 , 多为烤、炸等方式 , 因此制作的标准化程度高于中餐;中餐的烹饪方式多样 , 炒菜、蒸菜、炖菜等层出不穷 , 相较之下菜品标准化研发难度更大 , 预制菜企业难以覆盖多个菜系 , 行业渗透率不及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