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穆胜近期|华为的“军团制”是如何实现的?( 三 )


事实上 , 即使在过去两年的困难期内 , 华为也招收了2.6万名优秀毕业生 , 今年计划还会补充1万多新鲜血液 。 他们认为“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一提 , 2020年华为博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为4% , 而中兴通讯2021年的该项数据为0.6%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穆胜近期|华为的“军团制”是如何实现的?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穆胜近期|华为的“军团制”是如何实现的?】华为VS.中兴通讯(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占营收比例)资料来源:华为年报、中兴通讯年报、穆胜咨询
注:中兴通讯披露口径为应付职工成本(包含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 与人工成本近似 。
其次是研发投入 。 2021年 , 华为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为22.4% , 研发费用1427亿元 , 均是华为近十年的最高值 。 对比中兴通讯在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这个数据上的增速 , 同样形成了一个“喇叭口”(见图3) 。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 , “越是在困难的时期 , 越重视对未来的投入” 。 目前 , 华为的年研发投入高居全球第二 , 仅次于Google母公司Alphabet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穆胜近期|华为的“军团制”是如何实现的?
文章图片
华为VS.中兴通讯(研发费用&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资料来源:华为年报、中兴通讯年报、穆胜咨询
就连在购买咨询服务上的投入 , 华为也毫不手软 , 几乎和主流的咨询公司合作了个遍 。 而在2016-2017年左右 , 中兴通讯在赵先明上位之后 , 有一段时间几乎停掉了与咨询公司的所有合作 。
但将华为的基业长青这样归因 , 似乎草率了一点 。 说到资源投入 , 有钱的企业“发发狠”都能做到 , 但为什么任正非能一直坚持呢?
其实 , 在资源投入上的“发狠” , 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 敢于持续“发狠” , 甚至在业绩尚未领跑时就猛投资源 , 本质上还是因为这种投入非常划算 。 那么 , 问题的焦点就变成了——相对竞对 , 华为的资源投入为什么能够更加划算呢?
这里 , 不妨应用我提出的组织能力三明治模型来进行分析 。 如果把企业想象成一个装有组织能力(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和组织知识)的黑箱 , 任何资源从一端的投入可以在另一端获得绩效产出(如图4) 。 那么 , 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绩效产出 , 至少有两个影响因素:
其一是资源量级 。 投入更多资源 , 尤其是关键性资源 , 这是业绩的基础保证 ,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中生有 。
其二是组织模式 。 只有通过组织模式的变革、创新、升级 , 才能打造出强悍的组织能力 , 才能确保资源的转化效率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穆胜近期|华为的“军团制”是如何实现的?
文章图片
组织能力三明治模型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显然 , 组织模式决定了资源投入的决心 。 若非华为组织模式领先竞对 , 导致了效能(Efficiency)惊人 , 他们又怎么敢持续投入呢?所以 , 任正非的格局不在于其敢投资源的赌性 , 而在于其在组织上的高维认知 。
在这样的认知引领下 , 尽管华为闭口不谈组织创新 , 但却一直在组织创新的路上急速狂奔 。 他们持续对标若干的标杆企业 , 几乎把“师傅”对标成了“徒弟” 。 更有意思的是 , 他们在所有专业领域的改革 , 最终都会成为一场组织变革 , “组织”成为了任正非与华为极度热衷的领域 。
1998年 , 任正非从IBM引入集成产品研发系统(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 , IPD) , 遭遇内部老臣的众口反对 , 但他却力排众议 , 表达了宁肯“削足适履”的决心 。 事后证明 , 这是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组织变革 , 真正让其实现了将散落在各部门的研发资源完成集成 , 形成对客户需求的“端到端”满足 。 而隔壁的中兴通讯 , 直到2008年才引入了类似IPD的HPPD(高效产品研发系统) , 此时 , 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