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这批外资大牌,败了,撤了!( 四 )


言外之意 , 东芝已经无力与国产家电企业竞争 , 只能寄希望于一直掌握着的高端市场 。
这样的现象 , 不仅仅出现在东芝 , 也不仅仅出现在电视领域 。
早在2007年 , 冰箱行业里 , 外资品牌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全面萎缩 , 松下、日立、LG、三星、夏普、三洋等外资品牌的市场销量占有率之和不到15% , 销售额占有率之和低于19% 。
而在五年后 , 国产家电品牌与外资家电品牌之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 , 连许多家电观察者都惊讶地发现 , 那些过去被视为“土、差、低端”的本土品牌 , 正在一步步将外资家电品牌逼到墙角 。
一直稳居全球电视霸主之位的三星 , 却在中国家电市场处境尴尬 。 2014年到2017年的四年间 , 三星电视在线上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3.48% , 同比下降1.49% , 位列行业第10位;在线下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8.7% , 同比下降1.25% , 位列行业第6位 。
在洗衣机品类上 , 惠而浦在2018年10月线下市场的零售额份额仅有1.9% , 位列TOP10末位 。 曾经被视为西门子拳头产品的冰箱 , 销售额市占率同比出现了1.29%的下滑 。
销售额降低的背后 , 是外资家电品牌的相继亏损 , 这使得外资家电品牌眼中的那丝希望也即将消失 。
十年前 , 东芝的大连工厂运营状况尚称良好 , 工人三班倒生产 , 待遇甚至可以和当地国企媲美 。
但这已经是最后的荣光 , 很快 , 随着市场格局迅速恶化 , 工厂不得不一批批裁掉工人 , 排班也从三班倒变成两班倒 。 仅仅两年过后 , 东芝待遇已经对大连的年轻人不再具备吸引力 。
市场上的节节败退只是冰山一角 , 在集团整体遭遇财报丑闻、电池召回事件等打击后 , 难以为继的东芝终于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 。
2016年3月17日 , 美的宣布将通过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 , 同年6月 , 美的以33.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 。
在与东芝洽谈收购的商务宴会上 , 已是美的董事长的方洪波 , 提起了往事:当年自己刚进公司 , 担任《美的报》编辑 , 他清楚地记得 , 美的与东芝第一次技术合作签约时 , 美的人的兴奋之情 。
那时的东芝还是美的学习与合作的对象 , 转眼间宾主易位 , 物是人非 。
但这并不是终局 , 2018年2月 , 东芝将东芝电视业务95%的股权出售给海信 。 至此 , 历经143年的国际级跨国公司 , 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
同样的收购潮在各处上演 , 曾经蜂拥而至的外资家电品牌如今纷纷撤离中国 。
2014年 , 成立于1994年3月22日的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购 , 并改名为惠而浦(中国) 。
在当时的惠而浦看来 , 合肥三洋本来就是立足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先企业 , 拥有完善的洗衣机、冰箱及微波炉产品系列及生产线 。 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属于取长补短 , 顺势而为 。
可惜惠而浦同样高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能量 , 收购的业务 , 转眼变成了经营业绩上的包袱 。 2019年 , 惠而浦亏损3.23亿元 , 2020年亏损1.50亿元 。
大潮之下 , 惠而浦也没有逃掉被收购的命运 。 2021年4月 , 格兰仕总裁梁昭贤宣布 , 对惠而浦进行收购 , 格兰仕从此成为继海尔、美的、格力、海信之后中国第五大综合性家电巨头 。
在曾经的高端产品领域 , 外资家电企业的技术优势也在逐渐淡化 。 转型 , 成为了最后的共同选择 。
与长虹、康佳等本土彩电厂商相比 , 索尼在传统家电上的技术优势 , 几近荡然无存 , 现如今只能在中国市场专注相机、耳机、游戏机等数码类产品 。 飞利浦则在出售家电业务后 , 加速向医疗健康服务商转型 。 2019年 , 其医疗保健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