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这批外资大牌,败了,撤了!( 二 )


受到松下的鼓舞 , 索尼、东芝、三洋纷纷跟进中国市场 。 紧接着 , 韩国的三星、LG等家电企业也相继进入中国 。
随着外商投资管理条例的实施 , 外资家电品牌纷纷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 , 它们的中国区业务 , 一度都是集团下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部门 。
彼时的中国家电行业 , 本土企业刚刚起步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称外资品牌完成了对中国消费者的教育启蒙 , 并不为过 。
因此 , 完成启蒙的外资家电品牌 , 自然会成为消费者的钟情之选 。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 , 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 , 度过了黄金般的十年 。
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日子会一直过下去 , 一群志在挑战的对手 , 正在外国品牌看不到的地方 , 暗自咬牙 。
【02】
1996年3月26日 , 在成都商场的柜台前 , 一个中年人身披红绸带 , 在人群中大声吆喝 , 叫卖电视机 。
这个人 , 正是四川长虹的掌门人倪润峰 。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 长虹、TCL及康佳等一批本土家电企业 , 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制造能力 , 但是 ,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及品牌力不足 , 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 而此时的彩电市场 , 又因为走私风潮的影响 , 正处于动荡中 。
根据国家商业部门的统计 , 1995年通过外贸正常渠道进来的洋彩电只有54.9万台 , 可是 , 市场上实际的销售量为500万台 。
当年秋季 , 政府宣布将在1996年4月1日把彩电的进口关税从35.9%降低到23% 。 跨国公司因此兴奋不已 , 日本松下因此放下狠话 , “不惜30亿美元也要占据中国彩电市场的绝对份额” , 并定下“打败一个企业 , 挤占一个行业”的目标 。
外资家电企业当然有这样的信心 , 毕竟就连长虹公司的第一条彩色电视流水成产线都是从松下引进的 , 而外资家电企业们则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 。
在政策预期和现实背景下 , 国产彩电销售持续低迷 。 作为国产彩电的老大 , 长虹的库存彩电已经高达100万台 , 总值超过20亿元 , 到了“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 。
这让倪润峰感到寝食难安 , 几经思考 , 他想到了一个战术:降价 , 用价格优势 , 去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 。
当时 , 长虹与国际品牌的价格差并不太大 , 一台29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1万元左右 , 长虹为8000多元 , 25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6000多元 , 长虹为5000多元 。 倪润峰认为 , 要“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 , 国产彩电起码应该便宜30% , “这是一条决战线” 。
但长虹当时的毛利率 , 大概是25% , 一旦降价30%便无利可图 。 但倪润峰显然决心已定 , 他一方面严令公司内部靠管理挖潜 , 另一方面巧妙地进行了降价组合 , 降价幅度最大的那些彩电都是占库最多、多年滞销的产品 。
一场惊魂动魄的价格之战 , 就此打响了 。
在长虹彩电的宣传册上 , 印着这样一句话:“凡是国外产品有的功能 , 我们都有;凡是国外产品具备的品种 , 我们都具备;凡是国外产品提供的服务 , 我们都提供;但是在同等功能和同等质量下 , 我们的价格比国外低30%” 。
三个月后 , 康佳彩电跟进降价 , 加入战团 , TCL随后推出“拥抱春天”大让利活动 , 熊猫等企业也纷纷推出降价活动 。 这场价格大战波及全国61个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场 , 让利幅度高达18%-30% 。
经此一役 , 到1996年年底 , 中国的彩电行业发生了一场大洗牌 , 国内六十多家电视企业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 但本土品牌却上升到市场份额的71.1% , 外资家电企业在中国彩电市场上 , 遭到了第一次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