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240亿独角兽再冲港交所,小米、腾讯、京东都来了( 二 )


此外 , 喜马拉雅还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家出版集团、北京磨铁、阅文集团等国内众多知名线下线上出版机构结成了深度战略合作伙伴 , 拥有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85%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6600余个英文原版畅销有声书 。
积攒起来的行业优势 , 也让喜马拉雅迅速引来各路资本的簇拥 。 据天眼查显示 , 从2014年来的A轮融资 , 到2021年的E轮融资 , 喜马拉雅至少获得50亿元的资金 。 而且背后有众多知名投资方为其站台 , 包括春华资本、腾讯、小米、京东等 。
例如 , 在2016年11月 , 包括好未来、歌斐资产、京东科技、小米集团、中视资本在内的多家资本再次投资喜马拉雅 , 投资金额达到亿元以上 。 在2018年 , 喜马拉雅进行了E轮融资 , 腾讯、春华资本、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资等纷纷入局 。 在喜马拉雅E轮融资前 , 投前估值已高达200亿元 , 投后估值240亿元 。

02

稳居行业龙头
4年却亏损130多亿元
如今 , 在国内音频赛道上 , 喜马拉雅以过亿月活跃用户稳居行业龙头 。
招股书显示 , 2021年喜马拉雅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为2.68亿 , 同比增长24.4% , 其中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达1.16亿 。 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为144分钟 , 总收听内容时长达17441亿分钟 , 在全行业中收听时长占比达68% 。
此外 , 2021年 , 喜马拉雅内容创作者数量超1351万 , 平台上生产的音频总体数量为3.4亿 , 有声书音频数量为490万 , 涵盖100多种类型的广泛音频内容 , 包括教育培训、历史人文、亲子关系、商业及娱乐等 。
从上游来看 , 喜马拉雅建立整合了全面的版权内容资源 , 确保了上游版权优势 , 持续生产优质的音频内容 。 喜马拉雅与包括阅文集团、中信出版社和晋江文学网在内的众多网络平台和出版商建立了牢固而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 2021年 , 喜马拉雅获得内容版权数量增长至57184个 。
而UGC同样是维持喜马拉雅多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UGC内容在2021年整个平台收听时长中占了45.3% 。
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 喜马拉雅的用户渗透率 , 目前占据市场近七成的份额 , 排在第二梯队的是荔枝和蜻蜓FM 。
作为行业领头羊 , 喜马拉雅在估值、月活用户规模、用户使用时长等维度都已经形成了碾压式的竞争优势 , 但身处第一梯队 , 喜马拉雅仍绕不过亏损话题 。 据最新招股书显示 , 2019-2021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26.97亿元、40.76亿元、58.6亿元 , 呈持续上涨的趋势 。 其中 , 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成为平台变现的三大支柱 , 订阅收入为29.9亿元 , 同比增长49.0%;广告收入为14.9亿元 , 同比增长38.8%;直播收入为10亿元 , 同比增长39.6% 。
但与此同时 , 喜马拉雅多年净亏损未见收敛 ,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年内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9.248亿元、人民币28.821亿元及人民币51.06亿元 。 再加上2018年的亏损31.42亿元 , 4年里净亏损总额达到130.545亿元 。 另外 , 2019-2021年净亏损分别达7.47亿元、5.39亿元、7.59亿元 。
这或许也是喜马拉雅着急上市的原因之一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资本的退出压力应该是喜马拉雅急于上市的重要因素 , “资本不可能一直投入 , 上市已是必然 。 ”
不过 , 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周折 。 去年5月份 , 喜马拉雅就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 , 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本来是互联网企业赴美IPO的浪潮 , 但随着滴滴事件的爆发 , 国内外的监管都趋紧 , 喜马拉雅被迫暂停美股上市的计划 。 对于拥有大量敏感“用户数据”的喜马拉雅而言 , 港股是更好的选择 。 于是在去年9月份 , 喜马拉雅 “弃美”转战“港股” ,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再次发起上市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