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谁还相信测评?( 三 )


而奇偶派(jioupai)观看了多个不同的测评博主视频 , 并询问了几位观众后发现 , 随着测评视频的火爆 , 类似的“恰饭”行为早已深入到不同行业的测评之中 , 且是当前测评博主们最主流的盈利模式 。
例如去年的B站百大UP主之一先看评测 , 在3月17日晚荣耀Magic4 Pro发布时 , 便发布了该手机的首发评测 , 此时这款手机还处在预售流程中 。
视频中 , 先看评测花大量篇幅描述了这款手机的高频PWM调光屏幕优势 , 而对手机的不足描述则相对较少 。
去年的另一位B站百大UP主之一“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凭借2019年的5G测评视频一举成名 , 在最新发布的一个自瞄准开灯视频中 , 何同学对科沃斯的X1扫地一体机进行了植入式推广;此前引发热议的何同学AirDesk视频中 , 植入推广的产品则是乐歌升降桌 。
在化妆品测评视频中 , 厂商投放则多以个人推荐和红黑榜形式呈现 。
个人推荐形式的“恰饭”相对普通 , 测评博主们往往从自己的体验出发 , 描述产品的色泽或是良好的功效 , 吸引粉丝购买 。

某种草平台的防晒红黑榜 奇偶派截图
而红黑榜的“恰饭”则显得有些滑稽 , 时常浏览某种草平台的梁璐告诉我 , 去年夏天 , 她曾在平台上刷到两个不同测评博主发布的防晒红黑榜 , 其中有两款产品位列博主A的红榜 , 却上了博主B的黑榜 。 这种情况下 , 基本可以判定至少有一名博主接受了推广费用 。
在汽车评测领域 , 车评人“恰饭”更是成了车圈主流的认知 。
在一篇名为《车评人恰饭话术进修指南》的文章中 , 作者详细剖析了“外观大气”、“空间拓展性不错”、“新手也能轻松驾驭”等话术的隐藏贬义 , 而在我们看过的车评中 , 这些词早已成了高频词汇 。
那么 , 为什么“恰饭”成了测评人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陈郁运营着一个以数码开箱测评为主的频道 , 公司人数仅有五人 。 他告诉我 , 如果不接受厂商的投放 , 一部旗舰手机的采购费用就在4000-8000元不等 , 一年下来光买机器花费必然超过十万元 。 这还不算耳机、平板、手表这些产品 , 以及每个月给员工开的工资 。
但如果接受厂商送测 , 按照测评指南发布测评视频 , 陈郁的工作室不仅可以省去自行采购产品的费用 , 还可以获得3-10万元不等的合作收益 。
这还仅是陈郁的小规模工作室报价 , 根据此前网络上流传的测评价格 , 作为国内头部数码测评机构 , Zealer有王自如出镜的一期评测 , 收费高达80万 。
此外 , 国内多款数码产品都有媒体解禁时间 , 往往是在发布会当晚 , 第一批媒体测评就会发出测评视频 , 抢占最热也是最有收益的一波流量 。
如果等到产品正式发售 , 自行采购再走完整个测评流程 , 距离第一批测评视频发出已过去半个月左右 , 届时再发出的测评视频观看量和评论 , 很可能远不及第一批 。
测评博主对于首发测评的流量颇为看重 , 即便是只有一天的差距 , 流量也有巨大差异 。 去年9月 , 苹果的iPhone 13系列 , 将B站多位测评UP主分为两批发布首轮体验视频 , 排在第二批的HotGuys等测评UP主 , 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 。

iPhone 13在去年9月21日媒体解禁 , 自购则需等到10月
在测评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 , 博主们自行采购产品的成本和拍摄成本巨大 , 仅靠自行发布视频获取的收益却很难对等;而产品掌握在厂商手中 , 要想获得最有价值的第一波流量 , 与厂商合作“恰饭”几乎成了唯一的途径 。
不过 , 除了“恰饭” , 也有少数测评博主选择另辟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