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Manner,迷失自我( 二 )


关注线下消费的投资人冯炜告诉开菠萝财经 , 圈内流传的说法是 , 一家几平米的Manner店 , 前期投入只要30万 , 客单价在20元左右 , 每天杯量四五百杯 , 3个多月就能回本 , 很快就能复制 。 “在2015年的时间点上 , 这种小店模型没有对标 , 属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 ”
Manner一度小到能把店直接开到别人的店里 。 比如 , 上海有门店开在盒马店里的一角;早期它在北京华贸购物中心的门店 , 就“藏”在一家男装店里 , 大小不到10平米 。
今日不同往日 , 一二线城市的咖啡店正趋于饱和 , Manne也不能仅靠小店模式打天下 。
一位此前调研过Manner的投资经理对开菠萝财经说 , 最能代表Manner模式的小店点位 , 集中在上海老城区 , 但这类优质点位实在有限 , 撑不起Manner的上海梦 。
深圳和北京 , 更是小店稀缺 , 那里的马路更宽 , “逛商场”文化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魔都的“逛街”文化 。 初来乍到的Manner , 没有开任何街边小店 , 要杀进白领、年轻人的聚集地 , 就得进核心商圈 , 高价拿下高客流量的点位 。
“Manner找不到和上海同样的店型 , 为了适应就要做店型调整 , 开到写字楼、商场里 。 ”冯炜表示 。
上述投资经理总结 , Manner在北京、深圳主要进两类购物中心 , 以北京为例 , 要么是以办公场景为主的 , 比如新中关店、望京店 , 要么是以购物场景为主的 , 比如apm店、太古里店 。 在这样的核心商圈 , 想找到10平米以下的原版Manner店完全就是奢望 。
“必须把店变大” 。 朱云透露 , 去年年中 , Manner八成的门店是10平上下的小店 , 后期新开的门店越来越大 , 现在20-50平是主力店型 。
“Manner已经不是今日资本最开始看到的模型了 。 ”冯炜说 , 这直接影响单店模型 , 而且调整适不适用 , 还没得到验证 。
佛系少年 , 开始“随大流”
小店故事不好讲了 , Manner也不能再当佛系少年 。 3月13日 , Manner几乎是和闪电开店计划同时宣布 , “破例”启动外卖 。 合作平台是美团 。
坚持七年不做外卖 , 在更容易数字化、标准化的咖啡赛道 , 实在不可思议 。 但发生在韩玉龙这个咖啡老炮身上好像就合理了些 。
在创办Manner之前 , 韩玉龙做过咖啡烘焙师 。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 , 他曾经拒绝了一位客人一次性订购30杯咖啡外卖的要求 。 和他拒绝让Manner做外卖的理由一样:等待 , 会让原本醇香的咖啡变了一杯酸苦的“药水” , “为了赚这一笔‘快钱’而损失掉品牌的信誉 , 得不偿失” 。
其实Manner这次“打脸” , 是迟早的事 。 除了众所周知的疫情的原因 , 还因为不做外卖、纯粹的实体店模式 , 天花板实在太低 。
虽然Manner可以线上点单 , 可只能够触达门店周边的商厦、办公区 , 这也决定了它的上限 。 非工作日、非高峰时段 , 杯量无法保证 。 在上海以外的城市尤其如此 。
除了多开店 , Manner想要扩大覆盖范围、拉新用户 , 恐怕只剩开放外卖这条路了 , 毕竟外卖这块蛋糕着实诱人 。 星巴克2021年在中国外卖市场收入35亿元 。 CIC灼识咨询总监张辰恺表示 , 星巴克、Costa、瑞幸、Seesaw、MStand等早前都无一例外开通了外卖业务 , 外卖渠道能为单店盈利起到推动作用 。
百亿Manner,迷失自我
文章图片
Manner上海首店图源/Manner官微
可放在Manner身上 , 问题就会复杂化 。 最为直接的 , 是可能破坏消费者“自带杯”的体验 。
Manner的模式是“平价+外带” , 产品价格带在15元-20元 , 如果自己带杯子去“打”咖啡 , 还能减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