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谁在管理海尔?

海尔|谁在管理海尔?



新眸大公司研究组作品
作者 | 阮雪
编辑|桑明强
海尔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搜索引擎给你的答案是“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 , 一个相当抽象化的概念 。
如果把海尔单单理解成海尔智家 , 那么海尔的定义就会变得更加模糊 ,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 , 虽然海尔从过去的兄弟logo , 变成了现在的浅蓝色标识 , 但它在家庭中随处可见的身影 , 仍然时刻提醒着人们海尔家电制造商的身份 。
但事实上 , 海尔早已不是过去的“小男孩” 。
以海尔的全球家电品牌集群为例 , 包括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Candy、Fisher&Paykel及AQUA在内的矩阵品牌 , 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运营 。 “出海热”让中国企业迈入大航海时代 , 值得一提的是 , 2019年 , 海尔就实现了公司海外收入占比47% , 且近100%为自主品牌收入 。
凯文·凯利的《失控》一书曾这样描绘过未来人类世界的商业生态 , “一种由无数默默无闻的‘零件’通过永不停歇的工作而形成的缓慢而宽广的创造力 。 ”在这样的理念下 , 企业终究会走向自我革新 , 从传统白色家电到智慧家庭 , 再到大健康、工业互联网 , 海尔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已经进入衣、食、住、娱、康、养、医诸多场景 , 在看得见服务的背后 , 是消费者难以体会的内部变革 。
回到管理者的角度 , 这种面向未来性的商业生态 , 或许才是张瑞敏的真正期待 。
第一个人“一家企业要如何管理?”这是张瑞敏在各大公开场合里经常要回答的问题 。
和把公司进行机器化比喻不同 , 在张瑞敏的答案中 , 人往往是答案的核心 , 强调人的价值创造 , 一直是海尔的底层逻辑 , 贯穿了海尔多个成长周期和发展战略 , 至于张瑞敏 , 则是海尔的第一个人 。
早年间海尔还做冰箱的时候 , 无论是张瑞敏“砸冰箱”追求质量保证 , 还是在低价潮中“逆势涨价” , 追求品牌化的目的都十分明确 。 “高质量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人干出来”让海尔名牌战略路线收获了成功 , 也是张瑞敏和“人”相关的管理哲学开端 。 1988年 , 海尔也如愿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质量金牌 。
上世纪90年代 , “休克鱼”理论 , 让海尔实现了初步的规模扩张 , 并通过兼并实现了多元化战略 。 在张瑞敏看来 , 企业的硬件很好代表着鱼本身的肌体仍然完好 , 但是鱼处于休克状态 , 是因为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 , 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 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 ,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 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
盘活资产先盘活人 。
海尔18件兼并案中有14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 , 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 , 在张瑞敏看来 , 这本质上是海尔管理文化的扩张体现 。
1998-2005年的7年里 , 海尔通过在美国建厂、收购意大利工厂 , 开启了国际化战略 , 同样也是在这时 , 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成为了海尔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 , 企业如何提高员工素质和忠诚度也成为了张瑞敏思考的问题 , 最终市场链的“人人都成为SBU”(战略业务单元)被提出 。
一个开放的系统开始建立 , 海尔内部的每个人都需要变身成为老板 , 直面市场 , 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用户创造价值身上 。 在全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的布局下 ,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销售端 , 都有着海尔人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