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一种用于3D打印的新型铝成形高温合金(2)( 四 )


图8(c和d)显示了超溶热处理和亚溶热处理后晶粒组织和碳化物分布的差异 。 在超溶态下 , 碳化物的尺寸明显增大 , 经常出现在晶界处 。 由于碳化物-基体界面的退聚 , 这些晶间碳化物已被证明对延性有有害的影响 。 此外 , 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 , 晶界附近γ′相的尺寸也有所变化 , 见图8(e & f) 。 亚溶热处理后 , 晶界上装饰有一些大而多的细小γ′相 。 这是由于在印刷过程中 , γ′形成者向晶界和胞界分离 , 并在加热到1080℃时促进了初始γ′的析出 。 这些然后粗化在等温保持 , 这是随后的核的细小γ '在冷却 。 在亚溶热处理过程中 , γ′在晶界的沉淀及其随后的延性的保持已被报道 。 γ′在超溶和亚溶热处理后晶粒内部的分布在数量上难以区分 。 因此 , 超溶热处理后再结晶2合金的织构和局域晶界组织(如碳化物和γ′分布)被认为是造成脆化的关键因素 。

图8 显微组织分析说明了2号合金超溶脆化的原因 。 对于超解和次解 , 分别显示XY平面上沿z轴的(a-b) EBSD逆极图(c-d) XZ平面上的BSE显微图(e-f) XZ平面上晶界微观组织的SE显微图(其中γ基体已被蚀刻) 。
4.2 抗氧化辅助开裂(OAC)性能研究
合金3的强度最高 , 合金1的抗氧化性能更好 , 但问题来了:考虑到氧化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哪个更理想?毕竟 , 文献中已经表明 , 高温合金在较长时间的缓慢应变速率下 , 在裂纹尖端处表现出氧化 。 这加速了裂纹扩展 , 并严重恶化了材料性能 , 在驻留疲劳裂纹扩展条件下尤为重要
。 当以10?5 s?1的速率变形时 , 合金在约2小时后就会断裂 。 当以这种较慢的速率变形时 , 每种合金的强度和延性损失约为一半 , 见图9 。 这与报道的氧化效应是一致的 。

图9 (a)合金1 (b)合金2 (c)合金3和(d) CM247LC在高温下的拉伸响应的应变率依赖性说明了它们在800℃下对氧化辅助开裂的敏感性 。 总结了(e)流动应力和(f)延性的应变率敏感性 。

在应变速率为10 ~ 5 s ~ 1的单轴拉伸条件下 , 合金2的抗氧化开裂能力最强 , 流动应力~ 705MPa , 延性~ 8% 。 在这些条件下 , 抗氧化性最强的高铝型和最强的高Nb+Ta型的性能都不如合金2 。 因此 , 适当的Nb+Ta /Al比例是最有效的 , 充分的Nb和Ta可以提高γ′APB的强度 , 同时增强Al的抗氧化能力 。 在10?2 s?1的应变速率下 , 测量到的CM247LC的流动应力为~ 900MPa , 在10?5 s?1时 , 由于氧化的作用 , 流动应力降至~ 610MPa 。 在较慢的应变速率下 , CM247LC中加工引起的缺陷可能导致了性能的下降 。
这些发现表明 , 尽管最初的拉伸试验表明 , 通过在γ′中用Al取代Nb和Ta来设计更强的合金 , 但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 , 保持足够的Al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 总而言之 , 必须达到(Nb+Ta)/Al比例的平衡 , 以减轻氧化辅助开裂 。
4.3. 合成处理性能权衡
这里 , 考虑了五个指标来总结(Nb+Ta)/Al比率变化时的性能权衡:强度、抗蠕变性、抗氧化性、耐OAC性和可承受性 。 最大化每个指标是理想的 , 这些指标定义如下;强度:800°C时的流动应力(MPa) , 可承受性:成本的倒数(kg/$) , 抗蠕变性:180MPa时的LMP , 抗氧化性:等温氧化过程中质量增加的倒数 , 耐OAC性:在10°C下应变时800°C时的流动应力?5秒?1.表3总结了3种合金变体的公制值 。 图10总结了这些指标的线性权衡图 。 对比合金1和合金3表明 , 通过添加Al或Nb+Ta获得相同的γ′分数 , 分别产生抗氧化性或强度 。 鉴于铝比铌或钽更容易获得 , 合金3的强度也会带来更高的成本 。 合金2保持了强度和抗氧化性的平衡 , 从而相对于合金1和合金3实现了良好的抗氧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