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一种用于3D打印的新型铝成形高温合金(2)( 三 )


3.3.2 蠕变强度
通过绘制应力水平与Larson-Miller参数(LMP)的关系图 , 从图6可以看出 , 经过HT 3处理后 , CM247LC的蠕变性能在整个温度和应力范围内都超过了新合金的蠕变性能 。 与新合金相比 , 赋予CM247LC增加蠕变寿命的因素可能是(i)更大的γ′体积分数 , 以及(ii)大幅较高的C和B含量 。 CM247LC生产的L-PBF的蠕变性能之间观察到良好的一致性 , 测试平行于建造方向 。 在高应力和低温条件下 , APB剪切是主要的变形机制 , 而在低应力和高温条件下 , 位错爬升旁路占主导地位 , CM247LC的优势被削弱 。
尽管CM247LC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裂纹 , 但其抗蠕变性能仍高于新合金 。 由于裂缝的方向性 , 这种性能得以保持 , 裂缝的形式是平面的 , 平行于图2所示的构建方向 。 这意味着本试验过程中诱发裂缝的加载状态为II型和III型的组合 , 分别为面内剪切和面外剪切 。 如果拉伸轴的机械测试而不是垂直于建立方向负载状态的内部裂缝CM247LC将正常模式I -拉应力裂纹平面——这可能会增加处理诱导缺陷的不利影响 。
3.4. 氧化行为
TGA和测试后表征的结合如图7所示 , 表明(Nb+Ta)/Al比例对氧化行为有重大影响 。 由于形成了稳定的连续氧化铝层 , 合金1具有最大的抗氧化性能 。 合金1试样24 h后的总质量增重比CM247LC和合金3少约60% 。 这与3种新型合金中Al含量最高 , 因此形成稳定连续的Al2O3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最优相一致 。 TGA和BSE显微图显示 , 随着Al含量的降低 , Al2O3层的质量增加和不连续性增加 。 在合金3中 , 每隔5μm观察到一次间断 。
EDX的表征揭示了新型合金形成的尺度的性质 。 新组分在al贫区内析出较薄的Nb、ta、Al2O3和AlN , 外层有较薄的富Ni、Co、O氧化层(假设为Ni1?xCox)O , 下层有较厚的Cr和富O Cr2O3层 。 虽然3种新成分的复合氧化层厚度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别 , 但从定性上可以观察到 , 在低Nb+Ta合金中 , 富Nb Ta层较薄 。 在合金1-3中 , AlN在亚尺度以下沉淀是由于测试过程中N的吸收 。 24 h后 , 合金1-3都呈现出相对连续的Al2O3层 , 表明材料的N吸收发生在Al2O3层形成之前的早期 。
CM247LC表面形成不连续的NiO氧化物 , 其次是尖晶石、Cr2O3、富Ti/ w的氧化物 , 最后是HfO2 , 在整个氧化层中都存在 , 尤其是在最内层的Al2O3氧化层中浓度较大 。 合金1和CM247LC中Al亏损区平均尺寸(2.9μm和3.3μm)约为合金3和合金2 (5.9μm和6.2μm)的一半 , 标准偏差在0.4 ~ 0.6μm之间 。 尽管它的铝含量较高 , 但在这个相对较短的测试周期内 , CM247LC的抗氧化性不如合金1-3 。 这可能是由于其较高的Ti含量 , 已证明对抗氧化性有有害的影响 。

图7 (a)在1000°C下进行等温热重分析测试期间 , 质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 (b)测试后在每个成分上形成的氧化物的BSE显微照片 。 (c) EDX图显示了在合金2和CM247LC上形成的氧化层中元素的分布 。
4. 讨论
结果表明 , 与CM247LC相比 , 新合金及其合金的加工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 然而 , 这些结果的关键因素需要进一步分析 , 并考虑(i)超溶脆化的机制 , (ii)抗氧化辅助开裂 , 这在工业需求中越来越重要 , (iii) (Nb+Ta)/Al比值对合金设计的影响 。
4.1. 高温超溶塑性损失的机理研究
在其他增材制造的高温合金中 , 尤其在高温下 , 也出现了再结晶后塑性损失的现象 。 这被认为是由于微观结构变化的组合 , 特别是晶体结构和局部晶界组织的改变 。
对于超溶态 , 组织中存在再结晶现象 , 晶粒长大明显 。 图8(a和b)中的逆极点图沿着平行于构建方向的z轴观看 。 在次解条件下 , 主要的红色表明沿{0 0 1方向有很强的织构 , 在超解情况下 , 重结晶后织构变弱——织构显著减少 。 在其他高温合金中也有类似的结果 , 这是由印刷时组织的初始高位错密度触发的 。 Deng等和Gokcekaya等的研究证实了织构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与其他方向的加载相比 , 沿{0 0 1的延性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