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小程序的中场战事( 二 )


如何在不降低用户体验的同时 , 容纳更多的开发者 , 紧接着实现商业变现 , 成为微信团队当时亟需要解决的难题 。 一面是克制 , 一面是欲望 , 但结局往往向现实屈服 。 后来 , 微信对小程序开始了从向个人开发者开放 , 到实现直接跳转的一系列迭代 。

图:2017年小程序上线后新特性开放情况(来源:2017年小程序发展状况报告)
《互联网沸腾20年》中 , 有一次对话 , 张小龙建议黄炜赶紧给转转上小程序 , 于是黄炜问他 , “小程序是不是和二维码一样 , 可以打通线上和线下?”当时张小龙的回答是 , “小程序要做的事情是让未来的微信里没有H5 。 ”
后来的转转 , 接连做了转转二手交易、欢乐送、官方闲置社等10多个小程序 , 背靠腾讯 , 注册用户超过2亿人 , “App+小程序”MAU一度达到5000万 , 能够在量级上与闲鱼分庭抗礼 。
由于小程序复合了社交和电商的属性 , 以二手商为代表的不少商家 , 把小程序和微信群结合起来 , 以达到打通私域流量的目的 。 很明显的趋势是 , 现在的小程序已经不再小 , 截至2018年底 , 小程序迅速膨胀 , 累计了超过5000亿元的商业价值 , DAU超过2亿 , 开发者超过150万 。
一时间 , 互联网掀起了关于“小程序浪潮能不能颠覆APP”的大讨论 。 当时微信所面临的 , 也不单单是商业化层面的问题 , 其他玩家的迅速跟进 , 让微信不再是小程序标准的唯一制定者 。
群雄纷争朋友圈的出现 , 让微信从通信工具变成了社交平台;兼具媒体和电商属性的公众号 , 也一度改变了国内互联网及媒体产业的游戏规则;反观小程序 , 介于原生APP和H5之间 , 微信没能一家独大 , 各类玩家有着风格迥异的产品、商业逻辑 。
以百度为例 , 早在2013年 , 百度就曾推出过“轻应用” , 为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资源和后台支撑技术 , 将APP移植到百度 , 即搜即用 , 但彼时移动互联网、4G网络并没有成熟 , 轻应用随之夭折 。
直到微信小程序横空出世 , 在它的“封闭”攻势之下 , 互联网巨头布局小程序成了战略必然 。
从上一阶段的结果来看 , 小程序已经由一家独大 , 走向百家争鸣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2018年由9家手机厂商推出的快应用联盟 , 但因厂商本身的竞争关系 , 发展并不均衡 , 加上APP与免安装应用的冲突 , 结果是不了了之;据新眸不完全统计 , QQ、360、美团、抖音算上支付宝小程序打通的阿里系App , 几乎囊括月活榜的前30应用 。
再比如早期的支付宝小程序 , 就是先服务阿里内部平台业务场景化 , 之后才转向商业化探索 , 管仲(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总经理)认为 , “支付宝小程序是结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能力的连接器 。 ”对于微信的小程序来说 , 这是一个新逻辑 。
从《支付宝私域运营白皮书》到生活号测试升级 , 以及将集五福活动面向商家开放 , 消费者通过线下扫码、线上搜索进入相应小程序 , 进入“生活频道”的商家生活号后领取福卡 , 直接切入商家私域 , 通过生活号引流至小程序 。 根据公开数据 , 截至去年6月 , 支付宝小程序数量已经超过300万 ,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亿 。
最后 , 我们再聊聊百度的智能小程序 。
流量包括百度系产品如百度App、百度贴吧等 , 以及与百度合作的App如58同城、携程、爱奇艺 。 它和其他玩家最大的不同 , 是开发者只需改动几行代码 , 就能把其他平台的小程序转化为百度的小程序 , 但中心化的特征让用户并不能通过搜索找到小程序入口 , 这对于新用户来说 , 个人主页被强制推荐四个小程序 , 多少有点竞价排名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