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怎么解释,在中国古代,“仁”到底是什么?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各个时代的不同要看统治者侧重于宣扬哪一方面了 。

仁字怎么解释,在中国古代,“仁”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仁”到底是什么?
【仁字怎么解释,在中国古代,“仁”到底是什么?】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