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近日 ,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话题持续吸引舆论聚焦 。 相关话题热度随事件相关信息的逐步披露呈现波动趋势 。
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事件热度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2月22日晚间 , 网传一名年仅28岁的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 , 消息首先由用户在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出 , 并迅速上升至热搜榜单高位 , 而后话题热度迅速蔓延至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并吸引媒体关注 。
2月23日 , 当事企业晨间在公司内网针对事件作出回应 , 并表示该员工“仍在抢救” , 相关内容迅速被转发 , #字节跳动回应员工猝死##字节跳动内网辟谣员工猝死#等话题使舆情热度达到波峰 。 当日下午 , 当事企业在内网再次发布通知称该员工在抢救41个小时后于13时43分不幸离世 , 并同步发布了后期处理方案、展现负责任的态度 , 舆情热度较快回落 。
传播特征:信息传播边界被模糊圈层传播持续突破
在本次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 “28岁互联网员工猝死”的消息首先在职场社交平台发出并在该平台内引发大量关注 。 该职场社交平台汇集了诸多行业的职场人士 , 讨论自己所处行业内的各路消息 。 其中该平台对互联网大厂用户渗透率更是高达50% , 在此前众多关于互联网企业员工权益的舆情事件中 , 该平台都在发挥了“一手”信息来源的重要作用 , 因此也被戏称为“大厂茶水间” 。
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来源:网络截图
。 对此 , 职场社交媒体平台创始人林凡回应称 , 匿名版块是“平等对话”的重要载体 , 从信息流动层面而言 , 他更希望该平台可以在择业时为求职者提供更完整的目标公司信息 。 《中国企业家》杂志也发表评论认为 , 不能否定公司内部信息向外流动的价值 , 应利用平台信息“快速地拼凑、还原事件的真相 , 让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剧免于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 此外 , 对于很难通过自发机制去纠正的企业内部矛盾 , 通过诸如外部平台暴露给公众 , 引入舆论监督更能敦促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 。
与“28岁互联网员工猝死”信息同步被广泛转发的还有疑似猝死员工妻子在业主微信群中的发言截图 。 截图中当事人家属自述“怀孕”“高额房贷”等内容令人唏嘘 , 并引发了大量受众的同情与共情 , 使事件从微信传播圈层突破进入大众视野 。 知乎网民“谷溪”评论表示“我几乎能代入这种惨状 , 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 ”
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互联网企业员工猝死事件中,除了“加班文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文章图片

来源:网络
当事企业的两次回应获得了较为积极的舆论反馈 。 在2月22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 , 企业迅速发表第一次声明 , 以具体时间点和相关的应对措施等信息清晰阐述了当事员工从产生不适到送医治疗的全过程(根据回应内容来看 , 应对措施较为及时、得当);并且 , 声明中“全程陪同 , 积极协助家属处理相关事宜 , 帮助家属渡过难关”的表态 , 也展现了企业负责、对话的姿态 , 获得较好的舆论观感 。 此外 , 回应中澄清当事员工仍在治疗 , 也避免了家属单方面推动话题热度 , 最大限度压缩了不实信息传播的空间 。
第二次通报确认当事员工已离世 , 在肯定员工个人价值并表示哀悼的同时 , 也作出“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 , 全力提供后勤支持 。 公司还将向员工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 , 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 , 尽力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的表态 。 有网民将其与此前某视频网站员工猝死后的企业回应作对比 , 表示“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有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