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从风里来,到火里去( 三 )


其次是只重研发 , 对渠道、宣发一头雾水 。 科大讯飞找代工做过当时最火的PC手写板 , 还建立了代理商模式 。 实验室出身的人去做产品有个很大问题 , 不考虑实际情况和成本 , 只想应用最好的技术 。 讯飞手写板售价高达千元 , 但AMD已经崛起 , 正和英特尔大打价格战 , PC售价从云端跌至三四千元 。
代理商模式失败后 , 刘庆峰做了一个路线转移的大胆决定——放弃个人用户 , 打进华为供应链 。 也就是说 , 科大讯飞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基石 , 开始去做别人的“门下走狗” , 把命运交给大客户 。 当时 , 为了自己的语音技术能通过华为测试 , 刘庆峰带队在公司睡了两个月 , 才得以迈入华为的门槛 。
所以 , 从千禧年开始 , 刘庆峰就得以近距离观察起华为的变革 。
1998年—2003年的华为 , 是变革时期最脆弱的华为 。 任正非拍着桌子喊道:谁要是抵触变革 , 就得离开华为!因为他亲赴美国考察 , 掏出超过20亿元 , 向IBM学习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模式 。 这条改革之路 , 完全是按照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模式来的 。
《一曲无声的赞歌》里将华为如何改革分成了五步: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改革立威、特区试点、全面复制 。 刘庆峰显然是学到了几手的 , 并且也应用到了科大讯飞身上 。 他心里或许还有超越的想法 , 毕竟华为的内部论坛叫心动 , 而科大讯飞的叫“钻石” 。
科大讯飞:从风里来,到火里去
文章图片
解放思想:针对同伴提议不如去做房地产的正确建议 , 刘庆峰化身PUA大师 , 不断对内对外地去强调要做“中文领域世界第一” , 还给出了纲领参要《科大讯飞发展战略规划》 。 李开复招揽刘庆峰时曾直言科大讯飞与美国巨头差距颇大 , 中国市场还缺乏有需求客户 , 但他就是不听 。
对外开放:年轻时的刘庆峰对于开放的态度是保守的 , 他能接受最大的开放就是把技术卖给合作伙伴 。 但2010年DNN(深度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 导致刘庆峰全力开放科大讯飞 。 先是做了“讯飞语音云”平台 , 先是扶持创业团队 , 又与大公司合作开发APP , 来充实数据库 。
改革立威:《讯飞合伙人》里讲过 , 那场半汤山会议对科大讯飞的意义来说 , 不亚于遵义会议 。 当时那个年轻的团队有个问题 , 虽然领头羊是刘庆峰 , 但一群天才在一起工作是各有各想法的 , 所以才会有人提议去做房地产 。 但刘庆峰用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立住了权威 , “如果不看好语音 , 请走人!”
特区试点:科大讯飞作为中科大的校办企业 , 不只后台硬 , 更重要的是技术倾斜 。 2000年就和中科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实验室 , 后来还有清华大学 。 两年后 , 不只承接了国家语音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 还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说它是语音界的国家队 , 丝毫不夸张 。
有限复制:2005年的时候 , 科大讯飞实现盈亏平衡 , 刘庆峰也看出来自己公司的能力不是市场 , 而是技术和背景 。 所以开始在与大公司合作上蒙眼狂奔 , 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与市场脱节 。 但是为保持技术优势和积累 , 刘庆峰开始复制实验室模式 , 建立讯飞研究所 , 以此为重要技术支撑 。
2008年 , 科大讯飞在鲜花与掌声中走向上市 , 媒体用两个第一来夸张它:中国第一个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上市公司 , 中国语音产业第一个上市公司 。 实际上 , 科大讯飞的基因是一家只在乎技术且高高在上的“美国公司” 。
攀登:迷途中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