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史
自从1993年网景浏览器发明之后 , 网民可以在浏览器访问网页 。 但当时的技术是静态HTML , 仅支持信息单向传递 , 也就是网页给什么就看什么 , 不支持评论或私信等交流形式 , 所以网民上网是为了查看新闻或学术资料等信息 。
由于网址又长又多 , 网民记不住或容易记错 , 于是门户网站就火热起来 , 它几乎等于互联网的全部内容 , 比如搜索、邮箱、导航、音乐MP3 , 当时的主流趋势是纸质媒体数字化 , 搬运大量新闻到网页上 , 以至于多数网民进入门户网站都是看股市、军事、娱乐等新闻 。
文章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 , 在1994年 , 杨致远和费罗就筛选、分类一批实用网站 , 做出了雅虎门户网站 。 与此同时 ,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 并且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 , 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 。
1995年 , 马云做出「中国黄页」 , 这是面向企业的门户网站 , 主要为企业做推广 。 而98年之后 , 偏向大众娱乐的搜狐、新浪、网易先后创立 。
可以看出 , 这时期的互联网发展 , 中美存在很大差距 , 因此国内互联网创业者都是看到美国火什么就抄什么 , 俗称「copytoChina」 , 这也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很容易与同领域的美国企业捆绑在一起 , 比如百度被称为中国的Google.
如果上互联网仅仅是看新闻、发个Email , 那么就太无趣了 。 幸运的是 , 1996年微软发布ASP技术(动态服务器页面) , 让客户端浏览器和Web服务器端可以互动 , 使得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相互评论 。 评论功能的出现 , 为互联网赋予了社交的属性 , 直接催生出聊天室、BBS论坛、网页游戏 。
这时候出现的社区 , 被称为BBS论坛 , 主要帮网民killtime , 以军事、娱乐等话题为主 , 有人建帖子 , 然后感兴趣的人就会点进去留言瞎聊 。 其中最出名的社区就是响马创办的西祠胡同 , 首创「自由开版、自主管理」的开放式运营模式 , 也就是允许网友自主创建兴趣群组 , 并且拥有群组关闭、广告经营等权利 , 使得一年后西祠在线人数超百万 , 2000年初网站排名达到100多名 。 这种运营模式 , 被称为Web2.0意识 , 后来者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社区均借鉴于此 。
#注释:BBS , 英文全称是BulletinBoardSystem , 中文译为电子公告板 , 起初以电脑为载体 , 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 , 类似校园公告板或小区租房信息墙 。 其中 , 提供信息的人称为站长 , 获取信息的人称为用户 。 用户主要是信息获取 , 不能跟站长或其他用户交流(站长也不能跟站长交流) , 属于单边信息传递 。
文章图片
几年后 , 中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 , 需求进一步扩大 , 由单纯看新闻转为了游戏、聊天室、论坛等泛娱乐内容 , 而单单的门户网站不足以支撑那么多垂直领域 , 使得各个垂直领域纷纷出现巨头 , 比如汽车领域出现汽车之家、易车 。
到了2000年 , 已发展好几年的博客发力 , 用户既是作者也是读者 , 内容种类包括文学、美食、旅游等 , 其中不乏有专业人士坚持输出自己所在领域的见解 , 比如历史学者当年明月在新浪博客更新《明朝那些事儿》的章节 , 几十万用户关注他 , 然后他就成为了KOL/大V , 拥有自己的粉丝圈子 。
这时候 , 博客有关注、私信、留言等功能 , 这不仅意味着社区开始从以内容为重心 , 转化为以关系为重心(或内容与关系并重) , 这时候出现的社区被称为SNS网络社区;也意味着Web1.0变为Web2.0 , 内容生产方式也从PGC(专业生产内容 , 注重自上而下)转为了UGC(用户生产内容 , 注重自下而上) 。
- 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就是一个企业
- 刚刚,中国队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夺冠
- 5G|中国和美国5G标准差距实在太大?
- 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电影博物馆用5G/8K影厅直播冬奥开幕式
- 华为|华为,互联网上的“常胜将军”,现实中呢?
- 滑雪|冬奥会开幕,全世界都在找平替的中国代工厂
- 北京市|大数据预测北京冬奥奖牌榜:挪威居首,中国比上届多5金成最大赢家
-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收到了美国通知,干了20年莫名被取消牌照
- 电子商务|一年烧钱上千亿,叮咚、美菜相继裁员,互联网卖菜为何一败涂地?
- 麦当劳|全年销售额50亿美元、中国区数百万日均订单的公司如何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