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掌上青岛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10余年观天测海!记者实探海上“哨兵”的工作日常

本文转自:掌上青岛
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 , 见证浮标网络化、智能化观测的提升跨越 , 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
海上“哨兵”:10余年观天测海
每隔10分钟 , 位于荣成外海海域的黄海站07号浮标就会往青岛陆基站传输一次数据 。
北自鸭绿江口 , 南至舟山外海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设的黄东海浮标观测网 , 犹如一排排海上“哨兵” , 构成了我国近海重要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 , 其不断进行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参数的长期、定点、实时、连续观测 , 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着数据支撑和保障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从2007年开始建设 , 2009年开始布放第一套浮标 。 目前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共有23套浮标在位运行 , 观测时长持续刷新中国近海观测纪录 , 观测方式也实现了从表层观测到剖面水体观测的转型升级 。 而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的科研人员 , 10余年如一日 , 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 , 见证浮标观测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跨越 , 他们战风斗浪、观天测海 , 是鲜活的海上“哨兵” 。
近日 , 观海新闻采访人员走近黄东海浮标观测团队 , 跟随他们的脚步 , 记录海上观测的艰辛与不凡 。
1月19日:从青岛到荣成 , 回忆那些赶海的日子
1月19日下午3时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副站长贾思洋“兼职”司机 , 带领团队成员王春晓、王旭从青岛赶赴荣成 。 此前不久 , 荣成外海海域的黄海站07号浮标进行了标体大修后的集成安装调试 , 本次他们专程到达现场 , 重新将浮标布放在海上 。
本文转自:掌上青岛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10余年观天测海!记者实探海上“哨兵”的工作日常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出发到浮标布放点
“与在办公室相比 , 海上的工作时间长不长?”面对采访人员的提问 , 团队成员笑了起来 。 贾思洋开始“算账”:每2个月就需对在位运行的每套浮标进行例行维护 。 因此 , 仅以日常维护来说 , 团队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海上 。 王旭讲了个小故事 。 2018年 , 他租了一个房子 , 交了一年房租 , 同时充了50元电费 。 然而 , 由于当年一直出差 , 最后退房的时候 , 电费还剩下40元 。
2019年 , 出差约200天;2020年 , 出差超200天;2021年 , 出差170余天…….在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工作 , 王春晓戏称“不是在出海 , 就是在出海的路上” 。 曾几何时 , 给王旭介绍对象 , 是王春晓等团队成员的心头事 , 但由于聚少离多 , 王旭的恋爱路曾经十分坎坷 , 对象“吹”了好几个 。
“叮铃叮铃叮铃叮……”一会儿 , 王旭的微信电话在车内响了起来 。 是王旭妻子的来电 , 视频中 , 还有他10个月大的女儿 。 团队开心地起哄 , 谈王旭如何与妻子相识 , 王旭妻子则埋怨 , 丈夫在家时间不如她 , 女儿倒是先学会了叫“爸爸” 。
长期在海上工作 , 把事业与家庭做到平衡是不可能的事 。 挂了电话 , 大家开始讲起贾思洋的女儿来 。 大约八年之前 , 贾思洋的女儿常常抱着他的腿 , 哭着不要他出差 。 而如今 , 这一份既是铠甲、又是软肋的思念牵挂 , 落到了王旭头上 。 “在海上艰苦工作我不怕 , 就怕妻子的牵挂和‘小棉袄’的哭 。 ”王旭说完这话 , 把头别到一侧 。
1月20-21日:荣成东楮岛码头 , 搞定浮标水密工作
19日傍晚18时30分 , 团队到达荣成 , 在宾馆住下 。 贾思洋说 , 本来当地合作共建单位会配合着他们进行浮标水密工作 , 但因为工人都已经放假 , 只能第二天到荣成东楮岛码头自己解决 。 当然 ,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 “只是费点时间 , 受点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