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掌上青岛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10余年观天测海!记者实探海上“哨兵”的工作日常( 二 )


本文转自:掌上青岛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10余年观天测海!记者实探海上“哨兵”的工作日常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给浮标刷漆
水密工作 , 即进行浮标在下水前的密封处理 。 20日上午 , 一行人到达码头 , 气温约零下五度 。 与企业对接完 , 团队成员开始围着07号圆形浮标工作 。 王春晓不断拿出电焊机、电烙铁、油漆、胶枪、电钻、角磨机等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 贾思洋一手拎着油漆桶 , 一手拿着油漆刷 , 细致地把浮标表面涂成黄色 , 以减缓标体在海上的腐蚀速度 。 王旭则直接趴在水泥地面上 , 钻到浮标的底部进行锚系的连接和焊接处理 。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才结束 , 然后才准备吃午饭 。
由于是在码头工作 , 实感温度很低 , 而连续工作几个小时 , 更让全身开始变得麻木 , 但团队成员视之为家常便饭 。 贾思洋笑着说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浮标分布在渤海、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 , 他们最喜欢在南黄海工作 。 “东海海况相对较差 , 因为长期在那边工作 , 以至于曾经听到‘东海’两个字就恶心想吐 。 ”贾思洋说 , 而在北黄海和渤海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冬天太冷 , 尤其是在海上给浮标除冰 , 既要用力又需要小心翼翼 , 不至于破坏浮标 , 那才是真的难受 。
21日 , 团队成员再次来到码头 , 进行浮标水密工作的检查和收尾工作 。 当天的工作时间比前一日短 , 工作结束后 , 王春晓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已联系好了当地共建单位的小渔船 , 次日出海布放浮标 。
1月22日:荣成外海海域 , 随浮标“共舞”
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是 , 长期在海上工作 , 团队的成员仍然晕浮标 。 “以前更晕 , 现在似乎稍微习惯了 。 ”贾思洋说 , 王旭是团队中抗晕能力最强的成员 , 但即使如此 , 海况不好时也招架不住长时间在浮标上工作 。 有一次 , 他们在东海某浮标上工作 , 实在太晕了 , 顾不得浮标平台上布满白花花的鸟粪 , 全都趴倒在上面 。 等稍微缓过来了 , 再继续工作 ,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 。
“早饭不吃油腻的食物 , 必要时吃晕车药 。 ”近10年的海上工作 , 王春晓积累了一些经验 , 他说 , “万一恶心呕吐后 , 再喝点水补充一下 , 否则只干呕 , 很不舒服 。 ”
22日上午8点 , 团队到达码头 , 渔船船长已等候在那儿 。 大家先用吊车把浮标放入水中 , 随后将连接好的锚和锚系分别绑在渔船的头部和尾部 。 “因为拖行的过程不清楚海底下有什么 , 所以到达站位前不会安装浮标底部的传感器 , 以防被流网或礁石破坏 。 ”贾思洋解释说 , 到达布放点后 ,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安装传感器 , 这是浮标监测海洋各种参数的最关键部分 , 是把准海洋脉搏的“核心” 。
布放点位于离码头约5海里的荣成外海海域 , 因为是小渔船 , 航行速度慢 , 且颤颤悠悠 。 在船上 , 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讲故事 。 渔船上用来日常盖渔获物的破被子有一股浓厚的鱼腥味 , 大家刚上船时还嫌弃了一段时间 , 不久就拿来盖在身上抵御严寒 。
本文转自:掌上青岛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10余年观天测海!记者实探海上“哨兵”的工作日常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到达浮标布放点
1个多小时后 , 终于到达了布放点 。 团队成员开始给浮标松绑 , 并把传感器等器件安装上去 。 “浮标就像是海上的一个‘不倒翁’ , 浮标设计之初为捕捉波浪等海洋参数 , 特别强调随波性 。 ”王旭在浮标顶部检查设备 , 离海面有五六米 , 左右摇摆 , 像是随浮标“共舞” 。 他说 , 浮标顶部的气象仪等设备将监测海面以上的天气参数 , 而浮标底部的传感器将监测海平面水文等参数 。 本次安装布放 , 一个特别之处是安装了团队研发的北斗通信信标 , 这样在监测浮标状态、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等方面 , 增加了一层可靠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