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普普通通的蔗糖,也曾是个“狠角色”

人们对糖的渴求 , 让甘蔗在新世界扎根 , 还催生出了现代工业 。 糖变得如此便宜 , 以至于我们忘了它曾是一种奢侈品 。
◎小白村
新年是甜蜜的 。 以前每逢过年 , 家里都会买几斤糖 , 用分格大盘呈上来待客 。 喜庆的日子消耗更多的糖 , 也因之更浓郁、热烈 。 糖 , 像火把一样点燃沉闷的生活 , 让人的心情像波浪一样活跃 。
500年前 , 环球航路初开之时 , 糖对于欧洲人来说 , 是热带的鲜艳品味 , 是春天的药 。 人们对糖的渴求 , 让甘蔗在新世界扎根 , 还催生出了现代工业 。 糖变得如此便宜 , 以至于我们忘了它曾是一种奢侈品 。
热带的馈赠
我第一次见到土红糖 , 是在云南北部的一个县 , 昏暗的杂货店里 , 手掌大小的圆坨子 , 挨着墙根垛了不少 , 芝麻酱一样的颜色 , 5块钱一块儿 。 这是蔗糖最原始的样子 。
红糖是这样生产的:甘蔗榨汁 , 入锅 , 边熬边搅;黏稠的棕色液体 , 舀进几十个衬一条底布的小碗里;等糖浆冷却 , 一拉布条 , 一排糖块儿就跳出碗来 。 和耿晶晶的白砂糖不同 , 粗糙灰暗的土红糖 , 保留了甘蔗的植物气息 。
1万年前 , 新几内亚人就懂得享受甘蔗了 。 甘蔗一半的重量是甜汁 , 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效率更高 。 它现在是世界产量最大的农产品 , 比小麦还大 。
【加勒比海|普普通通的蔗糖,也曾是个“狠角色”】甘蔗喜欢炎热和多雨 。 它是多年生植物 , 种一次可以砍好几年 。 横着往土里一埋 , 每一节都能发出一棵苗来 。 照料也简单:适时剥掉叶子 , 让它往高蹿 。 甘蔗不挑地 , 多上点钾肥就行 。
古代的甘蔗不好运 , 因为一砍下 , 就开始变质 。 而且它纤维太硬 , 费牙 。 公元前500年 , 印度人想出来一个方法:用磨盘榨出甘蔗的甜汁 , 再把汁水熬成棕色的糖块 , 就可以无限期地储藏和运输了 。 印度为糖的全球化立下头功 。
蔗糖除了甜 , 还有增添风味的本事 。 蔗糖分子 , 是一个葡萄糖环 , 通过一个氧原子 , 连接一个果糖环 。 加热时 , 蔗糖的结构会破裂 , 产生焦糖的香味;还会产生果糖双酐 , 与单糖反应形成风味物质 。
糖可以跟蛋白质在滚烫的锅底产生著名的美拉德反应 , 赋予食物褐色 , 使食物气味也更加馥郁 。 烹饪时加糖 , 可以让蔬菜吃起来更鲜 。 烘焙也要用糖影响面筋 , 使甜点的质地绵密或松软 。 饮料加糖口感更浓稠、顺滑……
总之 , 糖是件百搭神物 , 也难怪它不愁销路 。
甘蔗的“迁徙”
英文sugar , 源自梵文sarkara , 意思是砾石 。 随亚历山大东征的尼阿库斯写道:“印度有一种芦苇 , 没有蜜蜂却能造出蜂蜜;不结果 , 却充满迷人的琼浆 。 ”波斯人从印度引种甘蔗 , 希腊人和罗马人从波斯进口甘蔗 。
阿拉伯人占领波斯 , 把甘蔗带到了地中海——“蔗糖随《古兰经》而至” 。 阿拉伯菜大量用糖;9世纪一本中东菜谱里 , 三分之一是甜点 。 阿拉伯人发明用炭灰吸附杂质 , 把红糖变成浅色 。 (16世纪的中国人用黄泥水 , 造出雪一样白的糖 。 东印度公司把白糖卖到全世界 , 叫cīnī , 意思是“中国货”)
欧洲人1096年发动十字军东征 , 发现了中东的“装满蜂蜜的叫Zucar的芦苇” 。 贵族、牧师和士兵都愿意饮用Zucar的汁液 , “它能报偿他们的辛苦磨难……朝圣者不会厌倦这种甜味 。 ”
12世纪的欧洲作家 , 说糖是“最珍贵的产品 , 对人类的健康非常必要 。 ”14和15世纪的英国 , 糖的价格和肉蔻、生姜、丁香、胡椒等亚洲香料差不多 。 欧洲太冷 , 欧洲人就在刚发现的马德拉群岛、加纳利群岛、圣多美岛上种甘蔗 , 哥伦布又把那里的甘蔗带到了美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