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普普通通的蔗糖,也曾是个“狠角色”( 二 )


欧洲人看重蔗糖 , 一大原因 , 是传说它可以挑动情欲 , 让男人重振雄风 。 中世纪各种春药方子里 , 都能看到蔗糖 , 所以这类药都叫“糖剂” 。 反对蔗糖的人则声称 , 它让男人肉欲化、女性化——可别倒在糖衣炮弹下呀!
欧洲糖瘾拉动了美洲经济
近代欧洲人在所有饮料里加糖 。
巧克力 , 美洲人喝苦的、咸的 , 欧洲人喝甜的 。
咖啡 , 阿拉伯人掺肉桂 , 欧洲人掺糖(当年里斯本人在咖啡里放糖之多 , 连勺子都能立起来) 。
糖跟各种成瘾物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 欧洲人在酒里掺糖;近代印度生产大麻和鸦片要掺糖;美洲的烟草也要混合糖和糖蜜(生产蔗糖的剩余产品)来保鲜、上色、增添滋味 。
尤其重要的是近代英国人爱喝甜茶 。 1750年一位英国医生说:“大多数人觉得 , 茶里不放糖 , 就像酒淡而无味 。 ”
英国工业革命让许多人走入工厂 , 为了调剂枯燥劳累的生活 , 工人们不停喝茶 , 大量放糖 。 1740年英国人均消耗1.8公斤糖 , 1898年 , 人均消耗40公斤糖 。 当时英国人摄入热量的五分之一来自糖 。
总之 , 近代欧洲人嗜甜的口味 , 让美洲大片热带土地有了价值 。
马克思有句名言:“你们或许以为咖啡和糖是西印度群岛的自然作物 。 然而 , 200年前的西印度群岛 , 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里实际上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长出来过 。 ”
500年前 , 加勒比海的糖业刚刚兴起 。 哥伦布把加纳利群岛上的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 。 1515年 , 加纳利的制糖专家被请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 , 建造制糖机器和工厂 。 同一时期 , 葡萄牙探险家把甘蔗带到了巴西 。 今天巴西是第一甘蔗生产国 , 产出占全世界四成 。
欧洲人为了黄金来到美洲 , 到头来 , 甘蔗才是真正的美洲黄金 。
工厂原型和奴隶地狱
加勒比的制糖车间 , 被史学家称作现代工厂的原型——大资本投入、先进的机器、密集人员一同劳动——欧洲有血汗工厂之前 , 加勒比早就有了 。
哥伦布将欧洲的蚊子和疟疾带到了加勒比海群岛(后来又加上了黄热病) , 让这里变成了地狱 。 种植园的欧洲工人死亡率极高 。 1550年后 , 种植园开始依靠非洲奴隶 , 因为非洲人对疟疾有更好的免疫力 。
一位英国作家来到加勒比海的制糖中心巴巴多斯岛后 , 描述道:山坡没有树和灌木 , 只有一片片甘蔗 。 岛上有2.5万名黑奴 。 他们带着砍刀 , 砍倒甘蔗 , 垛在一起 , 拖回工厂 。
3个巨大的水力滚筒 , 碾压甘蔗 。 汗流浃背的工人将甘蔗送入机器 。 一不小心 , 手指、四肢甚至身体就会卷入滚筒被碾碎 , 所以机器旁边通常放着一把斧头 , 以便紧急时砍断手脚 。
一桶桶甘蔗汁被工人搬到煮沸房 。 灶台24小时燃烧甘蔗渣 。 一个灶同时烧一排锅 。 大锅的液体熬稠了 , 就转到更小的锅里 。 棚子里烟熏火燎 , 为了防火 , 棚顶要定时浇水 。 工人如果粘上了锅里的糖 , 可能会被卷到锅里 。
岛上的流浪汉、刑满释放人员和酒鬼混作一团 , 不时暴发瘟疫 , 几百具尸体被丢入沼泽 , 散发出地狱的气息 。
1791年 , 一本揭露糖业苦难的小册子在英国卖出了40万册 , 随之兴起了反对奴隶制的社会热潮 , 西印度群岛的糖销量一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 公众转而购买东印度的糖 。 西半球的废奴运动也从此开始 。 但糖的产量仍然在上升 , 一直到今天 。
随着19世纪欧洲人部分转向用甜菜制糖 , 以及20世纪开发了玉米糖浆 , 我们会忽视 , 蔗糖在现代世界经济中扮演过多么关键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