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对于品牌运营的问题,向来是见仁见智。倘若不理解它的本质,很难指望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效。经研究发现,许多公司的市场部都存在低效低产的状态,这与运营者对品牌的认知偏差有着密切关系。品牌运营不仅要有情怀和商业头脑,更应该用科学方法论为其赋能。本文作者以多个具体案例为论据,提出了4条反常识的建议,推荐相关从业者阅读学习~
反常识|给营销、品牌、市场从业者的4条反常识建议
文章插图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品牌从业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品牌的定义。对于品牌这件事,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本质,很难指望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效。
研究发现,90%的公司市场部工作存在低效低产出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与从业者对品牌本质的错误认知有关。
馒头商学院营销导师、思创客品牌咨询创始人Kris,曾分享了与品牌相关的4条反常识思考,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1. “穷爸爸”思维 VS“富爸爸”思维
  2. “一叶障目”的品牌观
  3. “关键时刻”和“关键动作”
  4. 警惕品牌“五毒”
一、“穷爸爸”思维 VS“富爸爸”思维在我多年品牌咨询顾问从业生涯中,曾和许多创业者、CEO有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都是“穷爸爸”思维,他们往往把打造品牌所花的钱当作“消费”。
“穷爸爸”出去消费,总会不由自主想压价看ROI(投资回报率)提升性价比,恨不得一时三刻就能看到成效。
如果今天花钱明天不回本,就会认为动作失败。扔出去一个钢镚儿,听不到一点回声,就觉得真是肉疼。
而那些做大做强的企业做品牌,他们往往是“富爸爸”思维,眼光毒辣下手快准狠。他们把花掉的所有人财物都当成一次次“投资”。
今天投钱,即使10个月回不了本也能稳得住。他们更看重“溢价”,把品牌当作提升价值的“杠杆”。买定即离手,耐心等时间给予回报。
说到底,“穷爸爸”思维是在做营销,“富爸爸”思维才是真正做品牌。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本质上,营销是变化的战术设计,而品牌是长期的战略投资。
营销人其实很苦逼,必须要时变时新,微博火就学微博,抖音火就学抖音,B站牛就学B站。
他们学习和处理媒介环境,通过对最好的流量渠道采买和应用,而得到营销效果。如果离开了当下的流量渠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无法形成营销效果。
但如果只懂渠道不懂人心、不懂用户的心智如何构成、不能洞察当下人心和人性,就做不好品牌。
做品牌一定要把握住“人性向下,人心向上”的规律,并基于此做出长期战略规划。人性是贪得无厌、奸懒馋滑,但人心是美好希望,激情四射,是理想自我的投射。
类似的例子,比如女性内衣品牌Ubras和NEIWAI内外。
这两个品牌都做无钢圈内衣,前者因为李诞代言,文案“让女性躺赢职场”,被网友骂上热搜,因此声名大跌。后者则因为王菲帅气知性的代言照,被夸上热搜。
其中的差别在哪?该怎么看?
Ubras刚融资一年,就开始请代言人——流量明星欧阳娜娜。而内外则是在第5年才开始请第一位代言人——不算很有名,但很符合内外调性的杜鹃。
如果从时间轴和请代言人的思考路径看,一家是刚融资一年、以请流量明星获客为主的公司,一家则是成立了5年、积累了很多原始用户,才开始认真做代言的公司。
在我看来,这背后就暗含着二者的态度:Ubras寄望营销,内外看重品牌。
Ubras用“穷爸爸”思维打造品牌,希望用流量明星吸引尽可能多的年轻女孩,因此到了李诞翻车也就不难理解;而内外请的是与品牌调性相符的模特明星,希望由代言人来展现女性自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