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身边创业者采访报告 创业 采访

管理公司就像开车一样 。你越是盯着墙,越会撞上墙 。你需要关注的是你的目标,而不是你想要避免的 。—— 《创业维艰》
2013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因为创业时间短导致的失败,工作不顺利,我进入了人生的低谷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每天花20块钱买了一个10注双色球,希望一夜暴富 。一个月后,我终于赢了五块钱 。我意识到我不能靠运气翻身,但我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我写道:
“未来五年,脚踏实地,有所作为” 。
2015年初,我在北京某知名财经媒体工作,意识到媒体只关注有话题、有流量的精英企业家 。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我看到了机会,决定做一个聚焦小微创业者的新媒体 。在我看来,企业家很难在一篇描述别人故事的文章中获得价值 。对于小微创业者来说,他们更需要圈子和网络资源 。因此,与市场上的“内容驱动型创投媒体”相比,我们决定做一个"社群驱动型创投媒体" 。
另外,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大多数创业者都会掉进去的坑,我一个都没有躲过 。,大多数企业家都爬不上去,而我爬上——,大概是因为强烈的求生欲望 。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身边95%的创业者创业失败,有的甚至在五年内做了四五个项目,比如O2O、共享经济、无人零售、区块链 。做媒体的最清楚,追风工程很容易失败,你觉得呢,别人吹出来的风,成功的怎么可能是你呢 。
近几年,特别是之前在财经媒体工作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并担任过王小川、龚宇、董明珠、王健林、马云、雷军、姚劲波、沈南鹏、杨袁青等工作人员 。最近的一次是董明珠小姐被粉丝碾压的时候,我扶她穿过人群进了贵宾室 。大佬身上的特质是朴素、简单、平易近人和商业杀气 。老板也是人,也需要上厕所 。有些人上厕所要花很长时间 。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深入采访或交谈了500多位企业家,其中100位是A轮B轮融资以上的 。创业半年的时候,在北京国际大酒店成立了一个局,邀请了60位至少完成过A轮融资的CEO或联合创始人 。当时他们兴高采烈,现在正在关注新闻联播 。在我采访企业家的最后,我曾经问“你如何定义企业家精神?”没有一个企业家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但我对两个答案印象深刻 。“创业是用小石子垒砌城墙”,形象多样,工作努力,创业困难 。
另一个答案是“创业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既然是长期要做,就需要有长期规划的思维,不在乎一城一池得失,也意味着创业这件事情要和创业者的生活完全绑定,分不开”,意思是创业和生活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没有平衡点 。今年4月18日,360召开媒体见面会,和老板周说:
“在座的哪位如果能够真正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我就叫他一声大爷 。”
过去五年,我们组织了1.7万人峰会和100多个创业沙龙 。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见过各种各样的生活 。我在汤臣一品的朋友家吃了阿姨做的银耳汤,在风景秀丽的深山老林的招待所里和几位领导聊了一夜,见证了投资人和企业家在起伏不定的游艇上签订投资协议 。
="font-size:15px;">最直接的观感是,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和他的创业时长没有关系,他和的年龄也没有关系 。有公司只有五六个人,一年利润500万,也有公司两百多人,一年利润300万 。我认识至少3位1998年生的创业者,有人是畅销书作家,一本书销量数十万,有人是微商从业者,自称给10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一年营收5个亿,也有人游走在微信淘宝生态流量池,日进数万金 。
那些年收入在千万以上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喜欢讲黄段子,都喜欢住别墅 。那些在30岁之前靠自己双手拥有千万资产的人,共同特点是极其聪明、非常勤奋、专注 。
上大学时当班长,我给同学们讲“工作之后最可怕的对手是那些比你有钱还比你优秀的人”,工作尤其是创业之后,我认识很多创二代(富二代),他们中的95%根本不是网上说的那种“不学无术、就知道开跑车泡女明星”,事实上,因为他们从小有更好的教育(大多都是国外教育),因为更早接触商业真相,因为更早和更高社会阶层的人打交道,因为更早的进入大公司并成为有机会出谋划策,他们举止之得体、知识之丰富、步伐之踏实、对商业理解之深刻、驭人之能力、梦想之远大远超你想象 。
创业这件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2002年上初中的时候,我一个月生活费只有十块钱,当时学校食堂一个馒头要3毛,一碗菜3毛,小卖铺一包冠生园方便面是5毛 。我经常的做法是,买一包5毛钱的方便面,这顿饭只吃面,下顿饭买个馒头就着上一顿剩下的辣椒粉 。很早之前,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去超市买东西时可以不看价格标签,能够随心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创业之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
2015年,我26岁,我许下一个愿望,30岁之前要做出一家上市公司 。现在想想自己多么沙雕 。

采访身边创业者采访报告 创业 采访

文章插图
2019年,我身边3个熟人都站在了A股或美股交易所的敲钟舞台上 。其中一位早在2014年底认识,那时他做着一份和现在这家上市公司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如果按照他之前的行业发展,顺利的话,他34的时候身家最多500万,但现在他身家5亿 。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我的社群朋友,大声疾呼,“生命有限,选对赛道,选对合伙人,才能事半功倍,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
这五年,因为处在信息交汇点,因为本身也是一位创业者,“该掉进去的坑,一个没有躲过”,像上面这样的创业思考有很多,很荣幸,在我30岁生日这天,写下最重要的六条:



创业的本质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借助工具去解决用户需求,真相是很多创业者只看到“需求”就决定创业,全然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资源”、有没有“解决”方案,因此输的很惨 。

很多创业者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用户“需求”或社会“痛点”,就觉得自己的创业机会来了,没有资本的人开始写商业计划书到处找钱,说自己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商业机会,有资本的人开始组建团队找最好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认为自己很快将开辟商业帝国的第二战线 。结局都很惨,因为80%的人都能“看到需求”,但只有1%的人有解决方案的能力 。
事实上,“看到需求”只是创业最基础的一步,在你认为自己了解需求并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App、小程序等解决方案时,其实“App”并不是解决方案,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础工具,创业最重要的部分是“运营”部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
很多人的创业起步阶段是用两三个月开发出网站或一款App,但怎么获得用户、怎么让用户规模化裂变,他们一无所知 。公司没有收入来源,又要养着豪华的技术团队,没有拿到投资或烧光投资人的资金后,宣布创业失败 。
很多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里,把“怎么花钱”计划的非常好,30%招募团队,30%拓展市场,25%投入研发,15%办公运营,但却没有写清楚“怎么赚钱”——来自创业老司机的灵魂拷问:
你想到了这个市场,别人就没有想到吗,别人想到了为什么不去做?市场上同类产品很多,为什么消费者非买你的不可?你的产品或业务出来后,你最早的10个客户可能是谁,能不能写在纸上,写在纸上的人他们一定会买吗?你预计什么时候可以见到现金流,如果确实产品卖不出去没有收入,你的Plan B是什么?



创业失败是必然的,创业成功是偶然的,真相是创业很多时候改变不了你的命运,只会让你怀疑人生 。
在一个火锅饭局上,有位大佬说,“如果创业成功了,要感谢你们家门口的树” 。表达出了创业成功的随机性和概率之低 。创业之间越长,接触的圈子越多,你会发现比你聪明的人越多,但大家都远没有走到把企业卖掉获利不菲或敲钟上市这两种“创业成功”的代表性终点 。五千年历史多少能人志士,但被写入历史的人屈指可数 。所以有“能”、有“志”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创业成功 。
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创业史——“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时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我常常对朋友讲的是,“创业一旦上路,就只有无可奈何和一言难尽” 。
创业者既是公司产品和业务的设计者,又是运营策略的执行者,既是大客户销售,又是寻找人才的面试官,既要有站在舞台上口若悬河的演讲能力,又要有把控财务预算对抗财务风险的能力,既要不断的社交和融资,又要时刻调整组织架构 。
总之,让一个创业者失眠和失败的因素太多了,一个没有应付得来,就可能满盘皆输 。创业尤其是草根创业的起步阶段(1-3年),如果创始人自己不能做到“一个人像一支军队”,就很容易失败 。另外一句话是,“一个军队像一个人”,比如阿里、华为,这里指的是成为大公司之后,整个组织的目标是统一的 。
既然创业失败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创业?乐趣和实力就体现在这里 。当创业成功的“偶然”因素出来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有没有做好准备?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创业者三五年的拼命努力就是为了等“偶然”机会到来时能够一鸣惊人 。这不难理解,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埋头苦读,耗尽青春不就是为了高考那两天吗?
但创业比高考更难的是,没有人教你知识点,没有人给你划重点,也没有人告诉你高考的具体时间是每年的6月几号 。(本文作者是希鸥网创始人李志磊,微信 vipzhilei 沟通交流)



生意可以一个人做的很好,创业却不是一个人的游戏,真相是在没有合伙人的助力下,一个人越优秀,运营的公司会越傻B 。
创业刚开始的时候,创业者个人能力越强,企业“安营扎寨”的速度越快,但越往后,因为组织规模扩大、业务分散,就需要多个合伙人独当一面,如果此时还是坚持一人单干,就会力不从心,有一种“身体被掏空”或”一直被吸血“的感觉 。
对于很多创业新手来说,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走投无路之时选择创业,匆忙进入一个行业之后,对这个行业并没有清楚认识,往往开始的时候很兴奋,一两个月之后就开始茫然 。这时,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就能彼此鼓励,一起寻找破局之策,这样更容易站稳脚跟,更容易成功 。
乔布斯认为,一个出色的人才可以顶50名普通的员工 。雷军创办小米时,在不同的领域找了7个合伙人,分别来自金山、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公司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硬件开发人才、设计人才 。
但事实上,找到可靠的合伙人并不容易,真正的合伙人是“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在战场上,致命一击都来自背后,肯把“后背”交给合伙人,一是人品,二是能力,缺一不可 。就我接触的成功创业者来看,他们的合伙人往往都是创业之前已经交道多年的朋友、同学,这种知根知底的关系更牢靠 。
了不起的创业者往往能够团结不同能力的人,并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为什么很多投资人不相信年轻创业者,原因就在于这里,年轻人的人生阅历太浅,既不能准确判断人,又没有能力驾驭人 。如果创业者能够寻找到人才,但不能“为我所用”,这将给企业带来更麻烦的结果 。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漫长的时间,真相是你越觉得创业简单,你栽的跟头就越大 。
如前文所说,我竟然认为自己可以四五年做出一家上市公司,现在看真是太可笑了 。现在遇到有人说“我颠覆谁谁谁”,我都微微一笑 。实际情况是,企业活着太难了,上市成功就更难 。我不知道创业者是否和我一样,在创业初期(2年左右)不怎么规划公司的业务进程,也没有成熟的规章制度,不注重客户留存和管理,也没有企业文化和各部门配合的流程,我当时在想什么?
我想的是,我可能很快就能创业成功,或者我很快遇到一个大的机会,很快就能进入一个新世界,我根本不需要做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以我的经验看,企业早期(快速发展)的时候,好像确实不需要很多流程,就一直跑就行了,但很少企业能够做到一直跑,因为营商环境在变化、市场环境在变化,如果没有制度和流程,跑不动了,一停下,就会发现企业一团糟 。
创业越久,发现成功越难 。最基本的道理是,想要盖高楼,根底要牢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现在我变得非常“现实”,花时间认真做企业的“五年计划”,花时间梳理企业经过四五年发展之后形成的“氛围”形成企业文化,花精力构建各部门自如运转的沟通工具,花时间建立内部培训体系 。不再急于一个月半个月的营收,更在意的是大家是否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否知道如何与其他部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



模仿其他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不能取得成功,真相是我们往往都是模仿表面,模仿“冰山露出海面之上的部分”,但让一个人创业成功的很多因素,其实肉眼根本看不到 。
很多聪明的员工自以为在创业公司待了半年一年就了解了老板这套商业模式,便决定自立门户开始创业 。这种现象在一些门槛低的创业项目上屡见不鲜 。但结果往往是,“员工”创业之后很快就会失败 。
他们错认为自己的老板看起来很平凡,有些做事或管理公司的方法近乎傻B,如果自己去这件事情,做一些改变,成功率会更高 。但为什么很快会失败呢?一方面是因为创业的环境、时机不同都会影响项目成功概率,另一方面是人的能力不同 。很多人的能力和资源,并不像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样 。
创业者也经常模仿其他创业者 。但让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段各开一家水果店,定价相同、消费人群相同,但一定是一家生意好,一家生意差 。大家都知道海底捞生意好是因为服务好,那开火锅店都去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就能成为海底捞吗?千万不能模仿或抄袭别人的创业项目,这种失败率很高,除非是你透过表面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本质 。但“本质”到底是什么,讲不清楚 。



创业者不要和员工走的很近,保持距离很重要,真相是你把员工当朋友掏心掏肺分享人生经验,他们认为你是画大饼心里早已默念老板是傻B 。

我不建议创业者和员工坐在同一个办公空间,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并不是说“安逸享乐”,而是在物理空间和员工保持了距离 。企业的发展既要靠组织的机制也要靠创始人或CEO的领导,CEO的领导体现了自己的市场判断能力,别人看不到的未来,你能看到 。还体现在了权威性,如果CEO做了一个决定,合伙人也质疑,员工也质疑,那这件事情就不可能成功 。而权威体现在了距离感,适当的高冷还是非常重要 。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管理者的用人之道,讲究的是张弛有度 。过度密切的关系则会导致领导丧失权威,员工也会因为把握不好工作的原则和尺度,而影响公司管理工作 。管理者要想带好团队,必须掌握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不是说一定要高高在上、不食烟火,而是不能与员工混淆身份 。
【采访身边创业者采访报告 创业 采访】对年轻人不要画大饼,立一个赚钱的“标杆”更合适 。如果一个销售团队当中有两三个人的业绩提成是其他同事的三五倍,这支销售团队不需要管理都能运转的很好,因为大家有看得见的标杆,有渴望达到的目标 。
创业公司不好招人,员工也容易离职,事实上,现在创业公司都是在为大公司培养人才 。为了留住人,创业者会想很多办法,希望为员工解决生活问题,比如租房、交通等等 。我只说一点,千万不要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集体宿舍,不能让他们住在一起 。年轻人喜欢听风是雨,喜欢指点江山,如果白天在一起,晚上在一起,就会把公司的小事放大成大事,最后是集体离职 。
以上就是六条经验 。
对于创业这件事情,想要取得成功或暂时不被打倒,我的个人经验只有一条:一定要有一支自己培养的销售团队,一定要非常清楚公司的收入从何而来,细到每月进多少钱,每周进多少钱,每天进多少钱 。
创业者最应该有的基础能力是自律,逼自己每天都要进步,因为当困难或艰巨任务出现时,公司的任何人都有理由不做这件事情,只有老板必须压着牙做完 。判断自己进步与否的最好方式是“你觉不觉得半年前的自己是傻B”,如果是,那你现在就是进步了,如果觉得过去的自己比现在还优秀,糟糕了 。
梦想就像玻璃杯,举起来再放下就容易碎 。创业很难,使我痛苦者将使我强大,想要成功必须持续奋斗 。三十而立,在这样一个年龄,我和很多人都一样,抬头往往四周,都是依靠我的人,没有一个我能依靠的人 。要继续努力,也要保重身体 。我已经做好准备并立下flag,在40岁之前一定做出一家上市公司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