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高德聚合打车两宗罪:撇清安全责任,低价“坑惨”司机

罗永浩|高德聚合打车两宗罪:撇清安全责任,低价“坑惨”司机


本文转载自产业科技
以聚合模式起家的高德打车 , 正面临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两难 。
2017年前后 , 在网约车重资产模式突围受阻时 , 高德便在地图导航的流量生态基础上 , 开辟出网约车板块 。 只不过 , 相比滴滴等网约车平台 , 高德采用的是轻资产的聚合打车模式 , 即融合第三方网约车平台 , 匹配人车需求就能完成流量变现 。
目前 , 高德打车上的网约车服务商包括阳光出行、T3出行、首汽约车、飞嘀打车、AA出行、曹操出行、神州专车及地方出租车等 , 高德仅以流量生态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 , 不自建司机团队 , 也无须承担运维压力 , 躺赚佣金即可 。
尽管高德打车去年在北京地区推出了自营运力平台火箭出行 , 同样被列在聚合打车服务中 , 但按照高德的战略定位 , 高德打车仍坚守聚合平台定位 , 火箭出行则属于网约车模式探索 。 这也就是说 , 押注聚合打车模式 , 是高德打车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战略重心 。
聚合打车模式虽轻 , 但责任未必就能撇清 。 作为“中间商”的高德打车 , 原本就属于网约车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又一平台方 , 不仅涉及从业者成本分摊问题 , 而且也关乎到消费者安全保障的责任认定 。
长期以来 , 监管对网约车市场的管理更多集中在运力平台身上 , 而聚合打车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 。 随着高德、腾讯、美团、百度等平台企业相继布局聚合打车业务 , 大量的消费者和网约车司机涌入这一新模式 , 监管的标尺也更加精准 , 尤其细化了聚合平台在安全事件中的赔付责任 。
不过从高德打车的服务模式来看 , 其尽可能弱化了自身责任边界 , 无论对乘客还是从业者 , 高德打车极力降低自身的担责风险 。 当乘客和司机共同在平台上履约 , 高德作为聚合服务主体 , 自然难逃关系 。
除了急于撇清责任 , 高德打车在竞争中采取的低价补贴策略 , 也伤透了网约车司机的心 。 有网约车司机向「产业科技」表示 , 高德打车的价格太低 , 平台抽成又高 , 一般在其他平台上没单的时候才选择去高德上跑(车) 。 “高德的低价打法让整个行业都不太平 , 总想低价揽客 , 但也得为司机考虑考虑 。 ”
早年间 , 高德高管透露 , 马云不指望高德赚钱 , 打车更不会成为高德的盈利点 。 以打车带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频次 , 或是高德打车的价值锚点 。 短短数年 , 高德借聚合的巧劲儿攻入网约车市场 , 日单量数百万 。
可在高增长背后 , 高德打车安全隐患和价格争议尽显 , 生态后劲儿尚存不确定性 。
聚合责任谁来担?
自推出打车业务开始 , 高德一直坚持聚合模式 , 聚合模式虽有成本优势 , 但也存在准入管理难度大、风险跨平台蔓延以及服务质量不易把控等难题 。
其中 , 安全管理是聚合打车平台服务的核心要义 , 作为消费者网约车服务的起点 , 聚合平台理应担负起合规责任和风险管理 , 包括三证资质审核、乘客安全保障机制等 。 尤其对于超大型流量平台而言 , 利用场景交叉和算法导流的方式 , 快速向网约车消费场景渗透 , 如果平台管理缺位 , 极易造成风险扩散 。
作为头部聚合打车平台 , 高德打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 , 另一方面具备高精地图和算法优势 , 开拓打车市场可谓轻车熟路 。 当一众网约车和消费者被卷入高德的聚合模式中 , 高德的本地生活服务闭环得以形成 , 同时责任也被放大 。
表面上看 , 高德打车的服务方更多是由第三方网约车服务商提供 , 平台只提供信息整合、技术接口、支付和通讯等服务;实际上高德打车在路线规划、信息收集、信息使用等过程中 , 承担了主体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