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CEO|AI改变爱情与亲密关系?小冰CEO李笛:人对情感非常清楚,应有信心( 八 )


对于走向下一个时代来说,目前最大的阻碍是减少了商业模式探索。资本推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会获得很独特的加速。复制商业模式永远都是资本听得懂的故事,也能发挥一个职业经理人、职业销售人员既有的优点,最容易确保成功。如果资本推动的全部都是可以很迅速复制的商业模式,那么就会阻碍创新。
澎湃新闻:我国并非没有科研人才,而是科研人才没有停留在科研岗位,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又该如何做应对?
李笛:目前科研领域,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价值观单一。
以前科研领域的成功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行政级别、学术声望、收入。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点成功,都可以让科研人员非常自豪,把他的生命奉献在科研工作中。
然而,近些年来这个状态却发生了改变,大家对财富的评价看得越来越重,逐渐丧失了对成功定义的多样性。
如果成功的定义就是丈母娘经济,大学必然留不住人,搞科研也不如搞社区团购,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评价一个机构、一个人的成功?在这方面,很多时候过于单一了。
澎湃新闻:《科学:无尽的前沿》提到的美国境况,与今天中国非常相似:科学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很多关键领域被核心技术“卡脖子”。您提出中国团队需要自信,这个自信从何而来?是否是因为这些“卡脖子”找到解决方案了?
李笛:操作系统、芯片等几个大领域,咱们国家被“卡脖子”的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有很多东西它是有时间窗口期的,错过了就追不回来了。但是在数字化、AI和大数据领域,咱们没什么“卡脖子”的,咱们跟世界是保持同步的,而且我们有很多独到的成果。
只不过国内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如果国外大公司说好,就认为有价值,国内自己发布就不关注。我觉得可能过上一代也许会好。
曾经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就是靠复制发展的,美国有,中国做一个类似的,就能融到资继续做。习惯性的去复制,但是有些国外技术的根源是中国团队搞出来的。
中国团队看美国论文汲取养料,但美国论文是看中国团队的成果写出来的。由于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处在微软这个跨国企业的外壳下,才有了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团队很多时候研发能力是很强的。比如就某一个专业领域,国内某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比和微软研究院团队至少是10:1的比例,他们完全可以做出更有推动性的成果。
有太多的中国团队太需要被认可了,如果他们不能够得到认可的话,就可能去寻求和国外领先者保持一致,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
当欧美在科技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果而获得影响力后,这个影响力会产生余波,目前我们一味对标欧美实际上就是受了余波影响。
澎湃新闻:目前“AI+”已经成为了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产业融合浪潮,小冰也在to B和to C端不断拓展边界。您怎么看当下“AI+”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李笛:AI在三个领域还有很大空间。
第一个领域就像DeepMind,利用AI做科学研究,这是非常伟大的。
第二个领域是AI赋能,利用AI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可以更好地赋能。尽管AI不改变原有业态性质,但让原有业态的效率、效能、准确率等各方面效果优化,
第三个领域就是AI产品应用,有了AI技术就会让人想到如何去使用。AI始终不是对应产品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AI的产品,包括AI Being这种数字化AI实体。
(中信出版社编辑梁明月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