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九 )


因此,人类社会是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在统治,而放眼整个人类群体,这样的人一定是极少数。
中层理论讲完了,结合三个案例再具体化:
案例1:在某平台,每日TOP内容UV/VV会呈现下图这样的幂次分布,头部内容的数量可能只有20%,但占据了80%的流量。所以在人工干预的时候,就会去动手干预这20%的头部内容,或者说希望通过干预让某些内容成为这20%的头部。
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文章插图
常见的场景,就是做热点内容或者冲热搜。人工来挑选或产出热点内容,再推到站内外的资源位上,凭借内容本身去抢流量。
案例2:某品牌厂商想把新产品推广到终端店面和消费者手里,肯定不会自己去一个个找,这样效率太低,没办法大规模复制。而是把各地渠道商都集合到一个大会上,来讲产品功能和渠道政策,撬动渠道商去做推广。
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里的终端店面、消费者、渠道商,构成了厂商的客户整体。但在落地执行的时候,厂商选择用渠道商这个头部角色,去撬动客户整体。
案例3:在某平台,按照用户身份的维度可分为:明星、专家、职业人士、业余爱好者。通过常识也可以判断出这四类身份的人数规模是依次递增的,也就是明星最少,可能只有十几个人;业余爱好者最多,可能会有几十万。
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都会选择明星、专家这样的身份优先级高且数量规模更小的群体。也就是用人工运营的手段去撬少数头部,期望去带动整体效果提升。
2)撬资源
中层理论是头部效应,意思是头部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资源会向头部流动集中。资源是向头部集中的,因为更有可能获得回报。所以获得更多资源的途径之一是让自己成为头部,或者成为最重要的、最受瞩目的。
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也无需过多展开,但仍然需要单独拎出来说,原因就是这个对运营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在工作中也很常见。
有人跟我说,运营就是做活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想想大部分运营的产出都是以活动形式存在的,为啥呢?
因为运营想做干预,总要发起一个项目吧,或者说做一件事。这个项目或者事,通常是独立于产品之外的,毕竟产品的自运转是运营不太好直接干预,更适合产品经理来优化。所以运营做的这个事,一般就是活动。
活动的本质和运营干预的本质一样,都是撬。活动能撬很多东西,可以拿着头部来撬其他头部和中腰部,也可以拿着活动去撬站内和站外的资源,还可以做好活动的传播,来撬用户的认知。
有个思路就是把项目做的尽可能大,就可以拿到更多的资源。
这里的大,是指项目本身的规模、收益和影响力。另外,也包括在公司里的大,囊括更多的部门来参与支持,让更多的老板理解和认可。这都有利于拿到更多的资源,当然也要扛起相应的职责。
上图左一的快手新知播活动,其中一条支线是拿着这个项目方案,撬动了近百家各赛道的头部机构或公司来参与。而这些机构公司的参与,就可以撬动更多更深的传播,带来更广泛的B端认知。
上图左二的快手517活动,用站内资源撬餐饮品牌商家来直播卖货,并且要拿出足够吸引消费者的优惠。然后再拿着这些品牌商家的优惠,撬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
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在前司负责的业务,正好符合撬资源这个逻辑,拿来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