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五 )


贴条的方式就是人工干预,特点是人肉操作、覆盖面小、有导向性效果;方栏杆的方式就是产品设计,通过改变结构和流动方式来解决问题。
互联网行业内的人工干预案例有很多,简单举例来讲:
1)电商双11大促
双11的本质是造节,是节日就会促消费。以春节这个节日为例,央视这样的平台就在铺天盖地的渲染节日气氛,除了迎合民俗之外,也有商业收益。
春节节日氛围浓,老百姓就会看春晚,是电视台一年里收视率最高的时段,也就是咱们说的流量峰值。这时候卖广告,价格就也是最高的。能拿下央视大年三十春晚开始前最后一个广告,能证明企业的品牌和实力。
双11大促的成功之处就是人工造节,集中平台流量资源去推节,拿平台资源撬商家资源,最后以优惠打折活动吸引消费者短期集中产生消费行为。所有这些环节,都是人工在干预和推动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型活动,基本上所有活动都是人工造出来的。双11这种是凭空硬造,而有的是与节日节气结合的,比如十一小长假旅游、冬季的滑雪温泉等。
2)短视频挑战赛
短视频平台常看到的挑战赛,就是强人工干预的形式。对平台来说,收益并不是增量vv,绝对值和占比都小到可以忽略。价值在于人工推起一个玩法,可能是一个梗、BGM、贴纸/魔法表情,让用户跟风模仿拍摄。如果主题合适的话,还可以引爆出圈。
除此之外,挑战赛还可以做商业化品牌广告售卖,为平台和自己业务带来广告收入。虽然频次不好控制,但终归是创作者变现的机会。
这种形式主要是人工策划、发起、推广引爆、传播,其他角色来辅助,是个标准的人工干预形式。
3)B端签约
人工干预最直接最粗暴的场景就是B端签约,比如短视频平台会与内容创作者签约,商家与电商平台签约,内容版权方与长视频平台签约等。签约的类型也有很多不同类型,有完全独家,也有定向排某几家竞对等。
签约的目的是让B端与平台绑定,这样平台给B端资源的时候,不会担心长大后跑到竞品。另外,对B端资源或产能的锁定,本身也是平台很好的策略。难点在于签谁、怎么签、ROI怎么算,以及有价值的B端一般不愿意和平台签,愿意签的又不一定有价值。
这种签约就是靠人工参与制定名单和条件,然后完全用人力去搞定商务谈判。产研可以在资源使用和扶持签约B端上,给运营抓手和赋能。
五、人工是什么上面得出结论,运营就是人工干预。接下来要拆开了解释,分别讲人工和干预分别是什么。
1. 人工会一直存在吗回顾内容侧运营的前世今生,大概路径是这样的:

  • 源头是媒体编辑,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特点是内容自产自推,也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最专业的,问题是与用户割裂,基本上不关心用户需求;
  • 接着到了门户编辑,如新浪搜狐网易。特点是内容自产自推,但有数据参考、有更好用的后台工具,但离用户仍然较远,还是权威视角;
  • 然后是UGC/PGC/自媒体时代,如博客、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特点是内容源从权威角色转变到全网个体,更加用户导向,内容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 与此同时还有平台,如抖快B红。他们的运营自身不生产内容,更关注平台的内容生态健康与否,以及与行业结合的深度广度。
通过回顾这个发展进程,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从媒体编辑到当下的内容平台的运营,始终都是有人工在参与的;
其次,趋势是从直接产出和推荐内容,变成间接干预内容的生产和分发。
所以,从这个趋势上来看,人工的价值仍会持续存在,在这个层面近20年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今日头条的出现,让算法拿去了编辑直接推荐分发的工作,而是变成在幕后设计规则和把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