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用了两年时间,想明白了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六 )
可以认为,人工在之后几年仍然会承担与现在类似的价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更不会消失。
2. 人工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在这里要提出的是,运营要更好处理与其他角色或者环节的关系。运营往往干预的是供给侧,那么与分发和传播的协作就非常重要。
有同学问人工怎么与算法PK。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而且对自己的定位认知也有错误。算法AI的价值是做内容分发,或者当前还没有很好的应用在内容制作上(虽已有大厂在做研究),而人工主要在供给侧,所以与分发是接力棒的协作关系,并不是谁要去替代谁。
如果非要把运营放在分发这个事上,人工的效率肯定是比算法低,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就像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和另一个开车的人去比速度,肯定是没必要的。但自行车有自己的场景,比如适合短途、不堵车、成本低等,所以会一直存在。
3. 对人有什么要求在人工干预这个职责里,对人有什么样的技能要求呢,毕竟这里说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简单来说,对人的诉求是解决产品和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内容洞察、行业理解、用户需求。
1)内容洞察
交易侧运营主要看GMV这个方向的收入或变现指标,内容侧运营主要看DAU、时长、PV/VV这样的用户活跃方向指标,本文主要讨论的后者。
能提升用户活跃的重要场景就是对内容的消费,用户来了看看内容,刷刷feed,就带来了活跃和时长。在运营这类产品的时候,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就是运营的核心技能,就是内容洞察。
所以,内容洞察简单说就是找规律,展开说就是要理解平台什么样的内容效果好、什么样的不好;要理解内容消费用户都是什么画像,对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程度、角度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最后再连接平台和用户,提炼出可多次复制的规律。
这么说太抽象,提一个具象的案例:许知远的十三邀、李诞的脱口秀、樊登的讲书、脱不花讲职场,这些类型的内容分别会在什么平台火、什么平台不火,原因是什么。不用管长短视频,因为长视频平台可以放完整版,短视频平台可以放剪辑。
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里不宜展开,没办法系统说清楚,用在我发在微博和即刻上那段话来简单表述:
城市主义是社会学里的概念,意思是在城市里人和人的关系是表面上的间接接触,限于某个时间和场合的人际关系,而在农村地区是亲密的直接接触,意味着关系更近,在人与人接触中会投入更多时间,失去更多个人空间和隐私。
这两种模式,意味着人看待其他人和社会的角度、话语体系、感兴趣的话题都不一样,这都会影响用户对媒体内容的感知。大部分的内容,都有受众差异,也应该有,但我就总在琢磨这里面的规律。
比如,快手主播说话声音大,总喊;用词直接,几乎没有修饰,常有脏话;词汇量也相对少,这就是这个群体的原生特征,就是很大众化的表现。也就是在线下就是这样,不是为了迎合平台。
与此对应的话语体系,可以看看十三邀里许知远的用词,摘几个如:戏谑、欢愉、自我欺骗、惊讶、俘获。。。这可不是他写在书里的词,而是交谈时候说出来的,虽然我们都能看懂这些词,但聊天时候恐怕是没人用的。
作为内容或者传播领域的从业者,得先对中国社会阶层有些基本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释一些现象,才知道劲儿该往哪个方向使。最糟糕也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取悦自己,那就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2)行业理解
从趋势看,互联网不会再是一个行业,而是工具、载体或理念。已经有很多的垂直行业与互联网有成功的整合,比如电商是互联网+零售、滴滴是互联网+出行、支付宝是互联网+银行,还有音乐、医疗、汽车等。连抖快这种流量巨头的内容平台,也在思考与垂直行业的结合,比如本地生活。
- meta|一个24小时就会自毁的网站,在网友的接力下存活了两年
- 光刻机|美媒:ASML多个举动暗示今明两年将向中芯出货EUV光刻机
- 云曦灵|对象终于能包分配了?百度希望未来两年实现“数字人自由”
- 中文|爱数智慧CEO张晴晴:基于”情感“的人机交互,要从底层数据开始
- 删除|一个24小时就会自毁的网站,在网友的接力下存活了两年
- 叮咚买菜|一个24小时就会自毁的网站,在网友的接力下存活了两年
- 苹果7|明明我的苹果7P还能再战两年,为什么要我淘汰
- 小米科技|用了一个月的小米后再次换回华为?不吹不捧,说一说我的心里话!
- 小米科技|小米12 Pro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让旁观的同事从果粉转战成为了米粉
- 程序员|互联网行业哪个职位比较有前途?做好职业选择,底层逻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