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疫情之下 , 我出不了家门 , 心里不舒服 。我姐姐李京和我姐姐李玉都很熟悉这种感觉 。——带有“智力残疾”的标签 。他们曾经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呆在家里 , “无所事事” 。2010年 , 南沙区万顷沙镇建成康源医疗站 , 开始招收残疾学生入站培训 , 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 , 融入社会 。
李京、李玉两姐妹符合入职条件 , 进入万顷沙镇康源工业处理站 。他们每天早上7: 00走到村口 , 上了公交车 , 换了两辆公交车 , 经过永道的农田 ,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 , 但风雨不改 。因此 , 停滞不前的生活有了进步 。——陈老师是职业治疗站的负责人 。她花了几年时间和两个姐妹在一起 , 教她们如何制作灯饰、夹子和围巾 。“之后 , 我不会离开我的手 。”她说:“两姐妹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生活的价值 。”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2020年 , 疫情来袭 , 一切又停止了 。这一次 , 他们没有“停产” , 而是在区、镇残联的帮助和支持下 , 把“职业疗法”搬到了家里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我想去百万向日葵园 , 但被”的疫情打断了
南沙区万顷沙镇闽建村 , 一个距离广州市中心约70公里的小岛 , 依旧宁静 , 但人们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 一袋铁丝、铁片和弹簧 , 一个装有杵和固定器的小木箱 , 成了李京和李玉回到家里工作的主要工具 。
在固定器上安装一个弹簧 , 用杵穿过铁丝 , 将铁片连接在一起 。固定器稍微一拧 , ——就在李昱和李京的操作下被拍下 , 不到几秒钟就做好了一个小铁夹 。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 李京和李煜都挺沉浸其中的 。
“要非常小心 。如果你不注意 , 你会冒出来 , 你可能会戳到自己 。”姐妹俩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工具是职业治疗站的老师送到门口的 , 有几个袋子 , 足够满足她们最近的需求 。对他们来说 , 他们可以在家完成工作站 。“这是疫情期间最大的需求 。手头有工作是有意义的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回想起来 , 李玉第一次注意到疫情的严重性是从他们的第一个假期计划被打乱开始的 。在医疗站忙碌了一整年后 , 做了很多手工艺品的两姐妹约好了2020年春节前的假期去参观百万葵花园 。"你可以凭残疾人证免费进入公园." 。在重新确定行程时 , 他们发现疫情给假期蒙上了阴影 , 一切都停止了 。
少出门 , 出门戴口罩 , 不开公共场所 , 暂停工作站.数百万的向日葵花园不仅不能去 , 而且他们也开始重新在家生活 。“一周只买一两个菜 , 直接储存在冰箱里 , 多在家待一段时间 。”
和姐姐一起在职业治疗站学习了几年的李京 , 渴望在2月初“重返工作岗位” 。在职业治疗站的工作人员突发奇想把职业治疗站的工作工具送到家门口之前 , 她已经给老师打了好几次电话 , 问什么时候回站 。疫情之下 ,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
在家无事可做 , 从每周一到周五“上班”的固定生活到宅在家里的生活 , 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为了让李京和李玉在疫情期间安心待在家里 , 万顷沙工业处理站工作人员立即在站内准备好人工盘点 ,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将人工材料送到门口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工疗站成人生的转折点 , 不愿停下手中的活
职业治疗站对两姐妹的意义比很多事情都重要 。
在万顷沙镇 , 在土木建筑的村庄上 , 水道纵横交错 , 村庄依土而建 , 小巷、房屋、河流紧密相连 。李京和李玉从小就住在一室一厅的砖房里 。很少有人知道 , 在宁静的古村落里 , 命运已经设定了一个“悲凉向
旧显得无力 , “进入工疗站前 , 我们就只是待在家里 , 靠着政府的救助生活 。”
漫长的一段时间里 , “智力残疾”的标签按下了她们人生的“暂停键” 。李玉说 , “房子是政府给我们建的砖房 , 也有20多岁的高龄 。” 床铺、茶几、凳子、斑驳墙壁……她们随着时间长大 , 看着房子一点点变老 , 不禁“觉得自己很没用”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人生的“价值” , 是在工疗站找到的 。设立在万顷沙沙尾一村的万顷沙镇康园工疗站原是一所荒置的小学 。2010年3月8日 , 这片400平方米的校园小修小改 , 摇身一变齐聚了庇护工场、康体活动室、家居训练室、“开心农场”等功能场地 。
工疗站负责人陈老师说 , 残疾人有一个康复平台了 。没多久 , 姐妹二人相继入站 , 两人每天七点多出门先后搭乘3趟公交 , 在八点多到站开始一天的训练、学习 。她回忆道 , 两名学员自入站以来一直配合工作人员参加康复训练 。在学习成长小组方面 , 李玉通过参加烘焙小组活动 , 学会了制作蛋糕 , 还会主动与身边的人分享;李菁虽然学习能力没妹妹强 , 但通过跟进工作人员反复的训练后 , 在手工制作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她还记得 , 由于工疗站的灯饰半成品加工很漂亮 , 但供应商要求很高 , 学员尝试做好很多次都要返工处理 。李菁也想参与 , 为了能够学会新手工 , 她主动要求工作人员提供次品模型 , 放假时带回家反复练习 , 终于达到供应商的要求 。那一刻 , 姐姐知道自己手技过关了 , 开心跳起来 , 虽然有两个指头还包着创可贴 , 但已经忘记了 , 使劲拍起手 。
吃过苦 , 较过劲 , 受过伤 , 陈老师看着两姐妹一天天手头活变得越来越灵活 , 不少作品挂在站内走廊上 , 有的置于收藏柜中 , 证明着她们的能力和价值 。上千个日子里 , 李菁和李玉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手工品 , 只觉得 , “手上有活忙 , 自己是有用的”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残障人士与工疗站的别样感情
陈老师告诉采访人员 , 与其用“残疾”描述她们的状态 , 她更喜欢形容为十几岁的心智 , “她们很正常 , 也能顺利沟通 , 差别可能就是身体机能和心智上的差异 。”工疗站给予残疾人一个康复的平台 , 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了 , 工作人员也会按照残疾人的能力 , 拟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 根据计划 , 让学员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
因此 , 工疗站也成了残障人士另一个家 。家住榄核镇雁沙村的敦子林(化名)属于智力四级残疾 , 过去在工疗站里不仅额外上进 , 也和其他学员关系友好 。春节假期前 , 他从工疗站里脱颖而出 , 在工作人员的推荐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了榄核电缆厂的面试 , 获得了工作机会 。
因新冠肺炎疫情 , 暂时没能上岗 , 工疗站再度成了他的“避风港” 。彼时 , 工作人员不仅送了手工品供他练习手艺 , 还在了解敦子林做完手工后反馈的焦虑情绪进行落户家访 , 对他进行情绪疏导 , 并鼓励他在家可以做一些家务或帮助家人务农 。
工作人员告知敦子林因疫情原因 , 榄核电缆厂暂未开放 , 上岗时间要延后 , 这位曾经的学员也开始表示理解并决心这段时间要保持工作状态 , 不浪费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另外 , 工作人员表示如有新的手工作品 , 会第一时间通知其家人前来拿取 , 敦子林及其家人都表示十分感谢 。

手工活送货上门在家里做,在家加工的有什么活

文章插图
“很多在工疗站的残障朋友其实都很喜欢工疗站 , 以前大家下午四点半回家 , 有的还会留着学习 , 这里有人陪伴有人尊重 , 还有人生的价值可以寻找 , 他们自然与这里有很深的羁绊 。”南沙区残联负责人说 , 南沙区目前有8个工疗站 , 入站学员267人 , 学员最多的榄核工疗站有学员46人 , 其他工疗站学员人数都在30人以上 。
上述负责人表示 , 南沙区为了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站接受训练 , 想方设法扩大工疗站容量 , 目前东涌镇正在启动建设第二工疗站 , 南沙街、横沥镇正在进行易地改造 , 新建和改造后 , 南沙区将再增加50个工疗学位 。近期防疫期间 , 区、镇街残联及工疗站工作人员每日电访残疾人朋友 , 分发口罩 , 此外 , 把手工品送到学员们家中 , 让他们能在家里继续得到训练 , 而工疗站待省市残联通知工疗站可以开放了才开放 。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采访人员 苏赞
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采访人员 陈忧子
部分图片由南沙区残联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