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超级“流感药”来袭、RSV将有药可用,中国抗病毒药正进入创新无人区

文|顿雨婷
自12月7日“国十条”发布至今 , 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历了第一波疫情冲击 , 感冒退烧药一度脱销 。 现在 , 重症高峰将至 , 新冠口服药更是“一药难求” 。 在此之际 , 本土药企纷纷对抗新冠病毒药物发起总攻 , 借势快速完成患者临床入组 , 加速推进产品上市 。
而抛开新冠 , 其实此前 , 在抗病毒领域我们很难看到如此热闹的景象 。 尤其是随着丙肝可以临床治愈、HIV得到控制后 , 全球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在过去几年持续减少 , 且还是以抗HIV药物及抗肝炎药物为主 。
从市场规模上看 , 全球抗病毒药物在2016年达到614亿美元的峰值后就慢慢走低 , 2019年市场规模为564亿美元 , 与抗肿瘤药的千亿美元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
抗病毒药是个好赛道吗?
在供给侧 , 尽管此前已历经SARS、MERS、Ebola , 可供人们选择的备用抗病毒药物依然少之又少 。 但因为病毒传播带来的大流行性疾病越来越高发 , 除了新冠 , 还有今年被热议的猴痘病毒 , 现在肆虐欧美的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都让医疗系统进一步承压 。 长期来看 , 随着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 , 病毒性传染病可能阶段性爆发 , 这些都会让抗病毒药物迎来新机遇 。
行业观察 | 超级“流感药”来袭、RSV将有药可用,中国抗病毒药正进入创新无人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ICPhoto
在面对这种抗病毒药和抗肿瘤药的“gap”时 , 曾在医院肿瘤中心工作过的朗玛峰创投高级合伙人谈文龙表示 , 真实情况其实不尽然如此 。 他告诉36氪 , 肿瘤说大也大 , 但因为医保谈判和集采 , 具体到单个药品品种上其实规模挺小 。 以一些靶向药为例 , 具体到每个适应症上的药品所覆盖病人数量(特定的基因突变)其实很少 , “能到大几万人就不错了”;而且肿瘤病人特殊 , 本身的用药周期相对较短 。
而在抗病毒药物领域 , “若把海外最好的药物带到中国来、用中国的价格来做 , 而且中国有足够多的病人 , 再加上相对低的制造成本 , 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 。 ”
据悉 , 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干扰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药物和靶向病毒衣壳蛋白的中和抗体 。 因为大部分小分子药可口服 , 不太容易耐药且定价相对较低 , 其市场优势更为显著 。 “一个小分子药如果做CMC的话 , 1500万到2000万元就够了 , 抗体则要3000万到4000万就够了 , 生物制剂譬如CGT则远不止如此 。 ”
现如今 , 抗病毒药物领域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研发攻关:针对不同的病毒传染病类型 , 除了传统的聚合酶和蛋白酶抑制剂 , 还有核酸药物、进入抑制剂 , 以及靶向宿主细胞药物 , 它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药企的研发管线中 。
哪些会成为最有前景的抗病毒药物?谈文龙表示 , 可以先排除一些领域:在技术上没有突破的领域 , 譬如抗艾滋病、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药物在科学研究上暂无重大突破;现有技术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 譬如抗丙肝药物 , 病人可实现治愈 。 剩下的技术或科学研究上有重大进展的 , 譬如流感、RSV、乙肝等 , 很多都是易传播、致病性强但“缺药”或“缺好药”的领域 , 都很值得探索 , 市场也很明确 , “就看科学家和企业在这些领域是否能好的解决方案了” 。
而单款药的市场前景则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是看患者人群的基数 , 主要参考流行病学数据;其次 , 看剂型和药效 , “譬如注射剂成本会高很多、价格一般也更贵” , 药效好也值得更高的价格 , 就像玛巴洛沙韦之于奥司他韦;最后 , 看是否有快速且经济的检测手段 , “以流感为例 , 病程周期短需要快速识别 , 加上它的整体诊疗费用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 , 诊断费用就不能太高” 。 36氪了解到 , 国内外已有不少IVD企业均在重点布局开发呼吸道多重检测产品 , 或能顺应这一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