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边陲小镇少年,靠编程“逆袭”( 二 )


配套掌控板 , 增加编程课的乐趣 。
对于边境大量的留守儿童来说 , 编程不仅是一门城里孩子在学的新奇课程 , 更是可以建立自信、收获认同的游戏 。 因为编程而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转变 , 让这位90后老师看到日常教学的意义 。
刚上初一的齐同学 , 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 , 他的父母不在身边 , 从小跟着年老的奶奶生活 。
平日缺乏父母关爱的他 , 总换着法子引起他人的关注 。 学校早会上他经常被点名批评 , 不是因为乱戳摄像头 , 就是由于掰坏热水器 。
爱玩游戏的他 , 成了李婕课堂上最活跃的学生之一 。 他三年级开始学编程 , 经常自己动手编一些小游戏 , 现在班里同学都喜欢围着他一起玩 。
同学们围着齐同学玩游戏 。
他把搞破坏的心思 , 转移到设计游戏关卡、难倒小伙伴上面 。 他说:“我想让我的游戏有更多的人喜欢 。 ”
李婕曾把他玩游戏的场景拍下来 , 发给孩子的妈妈 。 他的妈妈表示 , 很多年都没看到儿子笑得这么开心了 。
他还把编程写进了自己的作文 , 以稚嫩的语言描述着自己对智能化应用的期待 , 希望自己做一名“创客” 。 “他写得特别真挚 , 而且逻辑清晰 , 唯一不足是错别字太多了 。 ”李婕笑言 。
齐同学关于编程的作文 。
编程课vs文化课学编程能提分吗?
信息技术课老师为学生的转变而欣喜 , 但这份欣喜却不一定能引起文化课老师的共鸣 。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信息技术课老师 , 李婕觉得这门课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
学校成立“创客兴趣小组”的第一个学期 , 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拥有40个座位的机房都坐不下了 。 可是没两周后 , 前去创客小组的学生锐减至三四人 。
“班主任会限制自己班的学生参加创客小组 。 只有文化课成绩达到一个分数线 , 才允许到机房来 。 ”李婕解释道 。
去年在学校校长的大力支持下 , 文化课老师不再阻止学生参加编程活动 。 创客小组的学生人数一下子又恢复过来了 。
在这座边境县城里 , 有老师对编程存有偏见 , 同时也有老师看到这门学科的独特价值 。
刘影娴目前在沧源县佤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工作 , 同时兼任数学和信息技术课老师 。 按她班上的孩子说法 , 编程让他们的数学成绩“噌噌地往上涨” 。
每周上课时 , 刘老师都会给学生两种选择:上一堂单纯的数学课 , 还是不单纯的数学课? “单纯数学课”是只上数学课的内容 , 而“不单纯的数学课”是会把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结合起来 。
刘影娴的学生用编程来理解数学应用题 。
最近她给学生讲解“折返问题” , 正是这么一节“不单纯的数学课” 。 刘老师先组织学生到球场上做情境演示 , 模拟小明遇见小狗又折返的过程 , 接着分小组编一个解题程序 。
分组学习时 , 学生需要一起整理编程思路、选择编程积木和组合方式 。“我敢肯定能把这个程序做出来的学生 , 这个应用题肯定就学会了 , 而且记忆点会非常深刻 。 ”刘老师评论道 。
在刘老师看来 , 编程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 做出作品会很有成就感 。 她强调:“编程学得好的同学成绩没有差的 。 ”
不少孩子学编程后会主动提出帮老师做课件 , 给数学老师做计算圆周长的动画 , 或者帮语文老师做朗读课件 。
学生编程制作的圆周动画 。
两年前刘影娴所带领的创客小组里 , 有学生自己画草图整理公式 , 做了一个“烙饼问题计算器” , 还跑到数学老师跟前炫耀 。 至今 , 这个计算器依然在帮助新一届四年级学生理解这知识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