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薛老师,薛老师的创业六步法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李璇
2021年6月底,在首座以苏绣为主题的地铁索山桥西站,一台《星空》互动装置,以针组、盘金绣两种针法刺绣,融合苏绣与数字媒体技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驻足体验 。
《星空》的设计师张学站在人群中,向大家讲解了这部模拟星空运行轨迹的作品的工作原理 。离《星空》不远,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学和母亲薛金娣绣的《索山桥西》站牌 。
2011年夏天,刚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男孩张学回到苏州镇湖,用家乡略带惊讶的眼神,学着做一个“姑苏绣郎” 。2016年11月1日,本报第12版头条以《绣花郎张雪: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创业故事 。
现在,张学的职业刺绣生涯已经进行了第十年 。这十年间,他从设计、装饰、载体等方面探索了苏绣融入生活的方式,也见证了近年来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双向旅行”的过程 。

我眼中的薛老师,薛老师的创业六步法

文章插图
张学在刺绣艺术博物馆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苏绣的“年轻化”探索
2018年9月,张学携苏绣元素衍生品赴京参加青年创业计划《创业英雄汇》 。有12个投资者坐在节目上 。听了张学的项目计划后,有人愿意在他的项目上投资100万元,也有人向他抛出一个问题:“谁都可以把苏绣图案戴在耳机上 。说这是传承,那你的产品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
对此,张学的回答是:我有一个原创设计 。
传统苏绣作品讲究技法,张学更愿意从创意上“突破” 。从2013年开始,张学启动了持续数年的“苏绣可能性实验” 。从一系列极简风格的刺绣,到耳机、手表、文具盒等带有苏绣元素的日常用品,“跨界”“极简”一直是张学拓展苏绣应用场景的关键词 。
然而,当张学设计的产品第一次出现在他的家乡时,也受到了质疑 。作为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在镇湖历史上,“家家有绣,户户有绣”,刺绣传统厚重 。在很多小镇湖人的眼里,张学的作品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图案也是现代的,与传统背道而驰 。“连我妈一开始都不看好我的设计,说你绣的这么简单,怎么会有人喜欢呢?”张学说 。
面对压力,张学选择了继续自己的风格 。“刚回镇湖时,发现家乡从事苏绣行业的年轻人很少 。传统苏绣图案气势恢宏,但主题相对简单,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 。如果能从年轻人感兴趣的风格和领域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也是让苏绣焕发青春的一种方式 。
经过几年的探索,变化也在一点点显现 。首先,年轻人通过媒体注意到了张学的作品 。随后,一些品牌开始积极联系张学推出合作产品 。此后合作品牌的行业跨度越来越大,甚至汽车品牌都要求在内饰中加入苏绣元素 。
与此同时,镇湖当地的苏绣业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张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镇湖做苏绣 。
“很多以前不看好苏绣创新的前辈,现在都让孩子回来,跟着他们从头学起 。年轻人有很大的头脑和许多新想法 。每个人都让镇湖苏绣成为 。
更有活力了 。”张雪说 。
当然,张雪并没有忽略蕴含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除了苏绣年轻化探索带来的影响,这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重要因素,可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
记得住人,也要记得住品牌
镇湖有一条绣品街,街面上有着大大小小数百家店铺,都经营着苏绣生意,张雪的公司和线下店铺便开在这条街上 。
“2015年,我创办了苏州弥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有30多名员工,办公场地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还另设一间300平方米的线下店铺,主要销售我设计的苏绣产品 。每个月除了场地费用,人工费是支出的大头,此外还要负担工具材料费和日常开销,从创业到现在,已先后投入了至少600万元资金 。”张雪说 。
创业的前两年,张雪专注于产品的打磨,公司并未盈利 。2017年,随着苏绣产品品类的日益丰富,以及张雪作为绣郎在社交网站和媒体上的“走红”,他的苏绣品牌渐渐打开了市场 。
“2017年,公司开始有了微利,此后每年都保持了20%的盈利增长率 。在收入方面,除了产品销售收入之外,还有品牌跨界合作的项目费等收入 。”张雪说 。
产品创意是张雪创业的关键所在,在推广苏绣设计产品的过程里,他曾与一些“山寨”产品“狭路相逢” 。为保护创意,张雪现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32项及著作权800余项,“电商平台和镇湖刺绣协会针对侵权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总体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
在筑牢知识产权“护城河”之外,张雪对创意的独特性颇有信心:“绣样可以被‘借鉴’,可绣样营造的整体风格是别人拿不走的,从细节上来说,有些绣样看着简单,但是融入了专利针法,或是在不起眼处绣了一枚印章,这些都是不容易模仿的” 。
此外,年轻人对知识产权的维护,也令张雪印象深刻 。
“曾有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我设计的产品,本意是宣布合作,可不少年轻人误以为对方是抄袭,纷纷在文章下方留言‘这是张雪的风格’‘作品是张雪的’,我当时就做了澄清,但心里毕竟是有点高兴的,这证明我的作品有辨识度 。”张雪说 。
“乌龙”事件发生后,创始人与品牌的关系引起了张雪新的思考,“为什么大家在提到品牌时,都说张雪而不提弥惟?创业初期,我的绣郎身份的确带来了很多关注,这让记住我这个人比记住品牌要容易 。不过,品牌要想长远发展,创始人与品牌必须相互成就,只记住人还是不够的” 。

我眼中的薛老师,薛老师的创业六步法

文章插图
创作中的张雪 。受访者供图
技艺也不能丢
张雪注重在生活中寻找刺绣题材,每每看到值得记录的瞬间,他都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个画面要怎样绣出来?于是,以农田里一只困在网中的鹰为创意,张雪绣出了《囚徒》;以一朵形状独特的云为蓝本,他设计出了团扇《凤凰于飞》 。
在开拓题材的过程里,张雪渐渐意识到,若想将脑中所想精确呈现在绣品上,观察和创意是一方面,技艺是否娴熟是另一方面 。
张雪的作品里,苏绣手表是颇考验针法技艺的一款 。在38毫米直径的表盘上,张雪要将一根丝线劈作32份,用其中的一份丝线来绣制图案,同时还要考虑指针和布料的“磨合”关系 。
谈到绣功的锤炼,母亲薛金娣是张雪的榜样 。“一笔千线”是苏绣领域的一句行话,意即画家的信手一笔,需要绣者千针万线才能呈现在绣面上 。薛金娣擅长的正是“以针代笔”,她曾耗时数年完成《韩熙载夜宴图》《姑苏繁华图》等画绣作品,在她手中,一根丝线可劈成32份、64份,甚至是128份 。
张雪小时候便常去母亲的工作室玩耍,也帮着大人们分针、引线,可直到自己也入了这一行,他才真正明白苏绣技艺的价值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雪在新闻里看到一张医护和患者同看落日的照片,“如果能用苏绣来记录这样贴近现实的题材,一定很有意义,也是检验技艺的一次挑战” 。用了4个月时间,张雪和母亲采用细平绣和乱针绣,共同完成了这幅绣品 。
“创新绝不是抛弃传统,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在苏绣生活化、年轻化的方向跨界探索,我就越能感受到苏绣绵延两千年的生命力,如果想在苏绣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打磨绣功将是一门持续终生的必修课 。”张雪说 。
(视频由张雪提供)
【我眼中的薛老师,薛老师的创业六步法】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