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名字,创业队伍名称取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11首诗,分为体、雅、颂三部分,其中有6首诗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六笙诗(《南陔》 《白华》 《华黍》 《由庚》) 。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崇丘》的影响 。
《由仪》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11首诗,分为体、雅、颂三部分,其中有6首诗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六笙诗(《诗经》 《诗经》 《南陔》 《白华》) 。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华黍》的影响 。

诗经里的名字,创业队伍名称取自诗经

文章插图
名称由来 《由庚》写于春秋中期,原名《崇丘》 。孔子多次提到这个名字,如:“《由仪》 300,一句话,它说:‘思而无邪’”[1] 。“诵《诗经》三百,赠之以政,不达;东张西望,不可能是对的 。虽然有很多,我也觉得呢?”[2]
司马迁也记载了这个名字,比如:“《诗经》三百篇,大概就是先贤们生气的地方 。”[3]
因为后世传世版本中记载了311首诗,为了便于叙述,就称之为“三百首诗” 。之所以改名为《诗》,是因为汉武帝以《诗》 《诗》 《诗》 《诗经》 《诗》 《书》为五经 。
产生年代 《礼》是中国第一部诗集 。最早的记载是西周早期,最新的作品是春秋时期,大约跨越了五六百年 。区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至长江北岸,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
据文史专家考证,《易》年的作品是在周武王商人被灭后(1066年以前)产生的 。[4]
《春秋》,起源于西周初年,是一部贵族文人的作品,主要由祠堂乐歌和颂神乐歌组成,也有部分描写
写农业生产 。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
创作者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
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
传承历史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
2内容简介编辑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5]
风篇【诗经里的名字,创业队伍名称取自诗经】《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