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为什么互联网越发展,人们越追求真实?( 二 )


微博不仅只是在电视和杂志之外 , 作为一个更便捷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而存在 , 还成为了明星偶像们人设的一部分 。 发布、转发、点赞的内容 , 被默认为代表了明星的性格、话语乃至内心世界 。 比如 , 两个明星账号之间的互动 , 被默认为代表着两个人私人关系的亲密;有没有在重大历史纪念日转发官媒 , 被看作明星是否爱国的标志等等 。
此外 , 粉丝们的追星活动 , 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围绕社交平台在展开 。 有越来越多的人几乎没有在现实中消费过偶像的演出或周边 , 但仅仅凭借在社交平台上“嗑生嗑死” , 便足够构建起自己的粉丝身份 。 而随着虚拟偶像产业的发展 , 甚至连作为偶像所必须的物理身体都不再是必须 。 就这样 , 虚拟空间开始慢慢取代现实 , 向现代偶像产业的中心地位发起冲击 。
在看上去更加“严肃”的经济领域也是如此 。 从今年2月份起 , 加密货币迎来一波牛市 , 不仅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价格疯涨 , 一些原本出于恶搞和讽刺的币种也是一路上扬 。 一时间 , 柴犬币、狗狗币、狐狸币、猪猪币、蚂蚁币、兔兔币 , 甚至皮卡丘币层出不穷 。
而随着 5 月下旬熊市的到来 , 这些货币又无一例外地迎来暴跌 。 多少人在潮起潮落间实现了财务自由尚未可知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在2021年 , “加密货币”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活动 。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奇点”一说 , 指的是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的那个时刻 。 借助这个概念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生活领域的另一个“奇点” , 也就是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形象、娱乐、财产、情感比真实世界中更加重要的时刻正在加速到来 。
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遵照互联网来生活”
不确定性之下 , 一大批年轻人 , 正在逃往安全的虚拟世界
分析这一“奇点”加速临近的原因时 , 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 如果说 2020 年的防疫体系还是应激、应急的产物 , 那么在 2021 年我们看到的 , 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都已经按照防疫逻辑被重新组织 , 并且在磕磕绊绊中勉强还算流畅地运转起来 。
“非必要 , 不 xx ”的话术和健康码的推广 , 虽然其烈度看上去并不如全面强制的封锁 , 但却更加成功地将防疫逻辑扎根于日常生活 , 让交流和迁移这两个社会生活的基石 , 从默认选项 , 变成了需要特定资格和条件才能进行的例外选项 。 在这一体系之下 , 我们作为社会化动物所固有的对迁徙和交流的渴望被压抑 , 我们只得逃往数字空间 。
而更加深层次的影响则发生在意识层面:在文化上重新定义了现实和虚拟各自的特质 。 在之前 , “真实”被视为确定的、丰富的、安全的领域 , 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能够为我们带来各种物质与情感的回报 , 并且有着种种机制保障我们的安全 。 相比之下 , 网络空间则通常被描绘成变动不居、充满风险 , 在线内容虽然看起来五光十色 , 却无法带给我们虚假的愉悦之外的任何东西 。
正如2021年春天时流行的一句热梗所言:“网络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 , 你把握不住 。 ”而随着疫情的到来 , 二者之间的关系被完全颠倒 。 “真实”世界变成了动荡的、危险的丛林 , 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为所有人的威胁 , 在这个现实中进行交流和迁移 , 从默认选项变成了例外选项;而虚拟空间则没有被病毒沾染的风险 , 大规模聚集也不再令人恐惧 。
不过 , 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再大 , 也只是短期因素 , 虚拟与现实天平倾斜“奇点”的到来 , 其源头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久远 。 早在1922年 , 世界还处在纸媒时代和广播时代之间的时候 , 美国学者李普曼就注意到 , 大众传播正在形成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 , 它代替了人们对于真实的客观环境的认知 , 指导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