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地平线余凯:科学家变成创业者,最不能改的就是「求真」( 四 )


他的车现在在全世界各地出售,如果每个地方都要做高精度地图,就要在每个国家都符合政策。因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这没有办法全世界卖。
但我们的车企面对的是中国的道路环境,比美国更复杂,所以可能加上激光是有道理的。国内车企目前没有特斯拉出售量那么大,数据采集也没那么多。软件不行就硬件补,多加点传感器,然后在云端路侧做一点车路协同,至少增强冗余性和安全性。
我看来,中国的车企没有伊隆·马斯克的边界条件,所以不要简单仿造,此一处彼一处,所以要综合来看。
我讲了这么多,反正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是什么路线选择,都得用芯片。
张鹏|地平线余凯:科学家变成创业者,最不能改的就是「求真」
文章插图
地平线芯片 | 来源:地平线
03
车也通向元宇宙,
但需要先深思「人机共驾」
张鹏:刚才说到再过 10 年,完全自动驾驶也实现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机共驾」的概念。那在这个方面,怎么把它做到更好更可靠?
余凯:一方面,自动驾驶是车与道路环境互动,人机共驾是人与车交互。未来,人、车、环境是三位一体的完整系统。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关心车,也要关心环境。
在未来,车是非常重要的终端,恐怕会是比手机更重要的终端。我认为,它对物理世界的扫描,手机做不到这一点。
未来的自动驾驶可能跟现在的热门 AR、VR、元宇宙发生关系。你可以把车想象成一个超级放大号的 AR、VR 眼镜,你就不是带上那个眼镜,而是钻到眼镜里面去。
这个车天然就有武装到牙齿的传感器,比 AR、VR 眼镜对世界环境的感知更精确,360 度无死角,同时它有大电池,有巨大的算力。车窗上面又可以有酷炫到不得了的显示。所以它会把驾驶环境和虚拟世界、数字世界、车本身的状态全部融为一体。
那个时候真正实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无缝地自然地融在一起。那时,「人车共驾」本质上会导向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没有束缚地打通。
张鹏:在今天自动驾驶还没有那么智能,会要求人的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很多时候我们一次两次偷偷地离开了,如果没出什么事,人性就越来越倾向于信任。所以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动驾驶不仅仅要提高成功率、稳定性,也要面对人性,怎么处理?
余凯:这个太关键了。我最近在测试一些量产的辅助驾驶产品,我发现如果把语音交互关掉,整个自动驾驶哪怕没有犯错,我却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不知道某个时候为什么要拐弯,某个时候为什么要减速。
它思考的过程是一个黑盒子。如果是一个透明的过程,尤其是知道下一步的决策动作怎么做,我会觉得更安全。
举一个例子,下了高速,在辅道有一个岔路口,你这个时候就特别担心自动驾驶没有分清楚岔路口,直接撞到上中间的水泥墩。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导航地图上面显示了一个虚拟的、未来的路径,表示是朝这边走的。我知道它没瞎眼,是朝这边走的,这就是有一个透明的、我知道思考的过程。
另外一个例子,在高速上面,如果前面有一个大货车在你右车道的前方,这个时候这个车会很纠结做出什么决策。它有可能跟在这个大车后面,或者直接加速踩油门超过去。如果这时有一个交互过程,比如问一下,「大哥超不超」,我说「兄弟超」。这个过程会让你觉得你有掌控力,尽管是自动驾驶。
【 张鹏|地平线余凯:科学家变成创业者,最不能改的就是「求真」】所以说人机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情形,现在带 L2+的辅助驾驶在高速上面基本上一、两个小时都不用接管。现在技术已经做得非常好。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你觉得开车太无聊了,会打磕睡。这样就不好,过程中最好有一些哪怕插科打诨的交互过程,让你不至于无聊到打瞌睡。这也是一个安全问题,需要靠交互设计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