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2021年中国零售业10大事件 | 灵兽出品( 五 )


8
反垄断潮袭
2021年 , 被称为反垄断“元年” 。
3月12日 , 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发布对腾讯收购猿辅导、百度收购小鱼集团等10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处罚决定书 。
2021年4月10日 ,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 , 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 , 计182.28亿元 。
4月30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公布对9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 , 认定腾讯、美团、滴滴、苏宁、蚂蚁金服等公司的相关并购案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 。

7月7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对22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的行政处罚 , 其中8起涉及滴滴、6起涉及阿里、5起涉及腾讯、2起涉及苏宁、1起涉及美团 , 单一案件顶格处罚50万元 。
10月8日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美团“二选一”案的行政处罚结果——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 , 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 , 计34.42亿元 。
11月 ,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 对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
而在11月18日 , 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 。
今年以来 , 监管对互联网领域经营者集中审查不断加强力度 。 主要因为 , 互联网平台具有明显的生态化商业系统特点 , 也就是说平台基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 大量并购相关联市场 , 进一步扩大在核心业务上的市场支配力量 , 自我优待、链接封禁等行为随之而来 。
基于平台的商业生态会进一步放大这些行为的反竞争效果 , 一旦不被该平台的生态接纳 , 对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的影响会成倍增加 。 所以要从源头上 , 在经营者集中阶段就严格审查 。
这一切都表明 , 国家高度重视反垄断工作 , 以后排斥竞争的垄断“霸主型”企业日子不好过了 。
9
“涨声”响起来
海信、创维、美的等多家知名家电企业9月纷纷发出涨价通知 , 涉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家电全品类 , 上涨幅度为5%-15% , 新价格从10月1日开始执行 。
不只是家电行业 , 从一些消费品行业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就可以看出 , 其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 。
休闲零食品牌盐津铺子 , 营业成本同比上升约15%;加加食品保持产品原价下 , 导致毛利率下降;金龙鱼即便上调了部分产品的售价 , 依旧难抵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而素有“酱油茅”之称的海天酱油更传言国庆后提价 , 提价幅度或为出厂价上涨5% 。

如果说家电商品涨价 , 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双控” 带来的成本上升预期 , 那么 , 快消品行业集体涨价背后 , 都指向——原材料成本上涨 。
“疫情”导致全球大宗商品涨价 , 其作为上游价格涨幅势必向下游产业传导 , 直至消费者端 , 快消品行业的涨价潮似乎已不可避免 。
从疫情以来 , 除了生活必须品的食品烟酒类出现明显增长以外 , 消费者在衣、住和行几方面的消费水平不但没有上升 , 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
这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倾向以刚需产品为核心 , 中高端消费品、消耗品的服饰、汽车、数码产品等的消费需求并不高 , 享受型消费已经不是主导 。

与此同时 , 生活刚需品正迎来新一轮涨价潮 , 消费者为了让自己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 只能选择把钱花在刀刃上 。
一边是 , 成本上涨;另一边是 , 消费进一步被人为选择性压缩 。
更为关键的是 , 在物价上涨中 , 消费者的收入却没有上涨 , 甚至出现下滑 。 也许未来 , 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