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中国云计算战争:误判、追赶与缠斗( 二 )


第二,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成长模式大多数参考海外,新模式、新产业的发端往往先在发达国家。
比如亚马逊开始做API的第二年,阿里才推出淘宝。
第三,云计算被证明之前,它本身面临着价值争议。
云计算本身不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它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的规模化配置,用户可以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底层物理资源按需、弹性配置,按使用量付费。
打个比方,传统模式下,一家企业需要自行购买服务器、数据库、存储器等底层资源,这些资源在早期更多是硬件配置,部署成本高且要付出不菲的运维费用。
再者,企业在部署IT资源时,很难对需求进行预测, 为了满足需求很容易出现“买多不买少”的情况,导致资源冗余。
在此基础上粗浅理解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一家或几家企业,将资源收拢起来,再将这些基础设施以不同的方式出租给客户。
也因此,云计算的技术壁垒在于如何在云端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更完整性的服务体验。
但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个奇迹在于,身处其中的大多数玩家都不是产业拓荒者,他们的成长速度却往往是最快的。
很快,中国部分大公司相继加快云计算布局:
华为——2011年华为云成立,发布《云帆计划2012》,2015年发布“华为企业云”这一公有云平台,2016年升级云战略;
百度——2012年百度首次对外开放云能力,2016年开始加速,李彦宏挖来SAP(企业应用软件供应商)前高管尹世明担任百度云总经理,用一年的时间将团队规模从200人扩充到1100人;
腾讯——2013年腾讯云以独立品牌对外,2014年腾讯云计算公司成立,2016年腾讯云成为战略级业务;
他们的正式下场,意味着云计算时代的真正到来,云战事也正式开启。
02 路径:厂商的选择题外界一度将李彦宏与马化腾早期对云计算的无视,视作战略误判。
事实是,后来包括腾讯、百度、华为在内的一系列玩家,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追赶阿里云的道路。
我们也看到,在2016年前后,云计算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摆上了战略高位:
2016年百度云掌舵者张亚勤曾称,云计算整体市场是一场马拉松,阿里抢跑了一公里,百度可能跑了0.5公里;同年腾讯的汤道生对外称,云业务是腾讯必须拿下的阵地;也是在这一年,华为提出2020年企业云要达到100亿美元的量级。
同期阿里云的先发优势已经较为明显:市场研究机构IDC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份额高达47.6%。
在探讨巨头们布局云计算的路径之前,我们先来对云计算的不同模式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做一个大概了解:
按照需求层级不同,云服务分为IaaS、PaaS、SaaS,分别对应底层基础设施的租用、软件开发平台的租用、应用软件的租用;
三者的区别在于,IaaS层与PaaS层入局门槛高、市场集中度高,SaaS相对较弱,互联网巨头往往拥有海量的IT基础设施,形成较高的资本壁垒,因此IaaS层主要是巨头游戏,比如阿里、亚马逊等。
与此同时,IaaS层更具备规模效应,也更容易趋同化。
按照服务方式不同,云计算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以及后来延伸出的“混合云”“专属云”。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数据中心的主导权。公有云的数据中心一般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而私有云服务方式下,数据中心一般为企业自建或私有云厂商承建并运营,混合云则是企业的不同IT系统分别使用私有云和公有云架构。
公有云|中国云计算战争:误判、追赶与缠斗
文章插图
如上图所示,公有云的优势在于价格优惠,更适合中小企业以及创新企业,私有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安全性高、自主可控,更适合对数据安全更敏感的大中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