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首大学的五年时间里,红网时刻湘西6月2日讯(通讯员谭倩)从在异国他乡的“被拒绝”变成了“被这个地方完全接纳和拥抱的感觉”,从科研到主持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级项目,入学成绩从最后一名到三名都获得了一级专业奖学金 。来自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像格桑一样的花生在高原上,风吹雨打越猛烈,绽放得越耀眼 。她就是吉首大学医学院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班的学生查希卓 。
文章插图
想走出这座大山
在一所由两三间教室拼凑而成的小学里,一群孩子蹲在地上,拿着从废旧电池里取出的碳棒在地上写字画画;另一群孩子在教室外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往教室里看 。
小时候,扎西措就生活在这群拿着炭笔或伸着脖子的孩子中,度过了她的童年 。
她所在的小学学生不到100人,没有固定教室,没有黑板,没有粉笔……只有两个本地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 。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们教会了我所学的一切 。那时候,能上学就不错了 。对好成绩没有要求 。”扎西卓这样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 。
扎西措的父母没有读过什么书,母亲只读过二年级,父亲连小学都没上过,但夫妻俩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同村同龄孩子大多初中辍学打工,早早结婚生子 。扎西措家三兄妹都上了大学 。
还年轻的查锡卓,也在心里种下了“学习”的火花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外地接受更好的教育 。”她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个愿 。
十二岁那年,父亲去县城做生意,家庭条件改善了 。扎西措去县城上中文学校 。同龄的孩子有英语语法课,她在学字母表 。“学中文对我来说和学英语一样难 。虽然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什么意思 。”她在县城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话,成绩徘徊在中下游 。
2016年,扎西措考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用她的话说,“我很幸运 。我家乡的教育水平不如南方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倾斜政策,我上不了吉首大学 。读三本学费太贵,我家根本负担不起 。”
没有硬福,好运很快就会耗尽 。比起做一个“幸运儿”和其他神的宠爱,扎西措更喜欢做一个“绝望的母亲” 。
“努力才能合格,努力才能优秀 。”这是她一直追求的人生信条 。《绝望》让她跨越的不仅仅是几座大山,更是青海华龙与湘西吉首的地理边界,更是一次次人生的目标 。
文章插图
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2016年9月,扎西措在母亲的陪同下,从青海乘飞机到湖南吉首大学学习 。虽然2012年妈妈出了车祸,不能长途旅行,但还是决定送她去上学 。母女俩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像新生婴儿一样感受着从未见过的风景 。
预科开始,对于扎西措来说,距离家乡一千多里的一切都需要她不断探索的勇气 。刚开始的时候,她会因为和同学说不标准的普通话而暗自脸红,因为离家太远而想念亲人,因为一些饮食习惯而无法适应.
“当时我很迷茫,也很胆小,学前班成绩都是倒数 。”当被问及如何成为一名校长时,她谦虚地说:“我非常感谢一路上陪伴我的老师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我想成为和班主任一样的人,自律、严格、负责 。”
大一的时候,她在班里担任生活委员 。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她负责采购材料 。她独自一人手里拿着西瓜,遇到了商场里的班主任柳岩 。
“学校门口不是有西瓜卖吗?干嘛舍近求远来商场呀?”
“学校门口的比较贵 。”她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 。
刘老师开始注意到这位把班费当成自己生活费节省的藏族女孩 。学习上,一有比赛就鼓励她参加 。在课堂之外,她们亦师亦友 。
【开题报告中预期成果,婴幼儿产业创业项目开题报告】她说,“我不是外向的性格,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感染了我 。”
在与吉首大学一草一木“握手言和”中,与老师、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日子里,扎西措也渐渐像家乡迎风生长的格桑花一般茁壮成长 。
文章插图
想拼命做好每件事
扎西措总把“拼命”挂在嘴边,她说,大家都太优秀了我必须努力 。她的同学会笑称她为强迫症女孩 。
第一次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她和团队队员扎根在宿舍三四天不出门,三千字的报告初稿足足写了一万多字,修修补补了四五次,她用知网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简词语,不说废话 。”
扎西措谈起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说自己汉语水平太差,最讨厌写作文 。预科时的语文老师却在作文课上念过她的范文,这对她而言是一种鼓励,让她开始勤奋钻研,现在的她写起报告来游刃有余 。背后她是下过苦功夫的,但她总是很谦逊,她说汉语变好大概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
带她做课题的李辉老师对她写的报告大加赞赏,在班主任刘艳面前夸赞她,刘老师笑说:“我挑的人不会错的 。”
意料之中,她的课题论文《2018年湘西地区医院临床耐药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国家级期刊录用 。大学期间,她主持过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和第四作者撰写的论文成果被国家级普刊录用 。获专业一等奖学金3次、南勋感恩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
“扎西措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人 。她认真、负责,是会让人很佩服的一个人 。”她的同学这样说 。
她担任过班级班长、组织委员等职务,班级组织活动会提前询问每位同学的意见 。人们总说众口难调,但在扎西措这里是个意外 。她和她所在的班级班委关注每个同学的切实需求,会牺牲学习之余的时间来更好地服务同学 。
学习上,她每次上课都会抢第一排的位置,早晚自习也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实验报告多次被评为优秀实验报告供同学学习 。“我觉得我的实验报告得高分可能是我会关注细节 。”一学期下来,扎西措的实验报告能写满整整一本,有时还会写第二本 。被问及平时如何学习时,她说会抽出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 。
正是凭着这股“拼命”劲,扎西措的一步一个脚印等来了苦尽甘来的那天 。
生活上,她也是一位乐意出走、喜欢探索的女孩 。她热爱旅游,足迹踏遍了各旅游胜地,西安大唐不夜城、武汉、四川成都、丽江……
她在社交动态里说:“一半的时间留给旅行,一半用来奋斗 。”
想回归并服务家乡
2019年,扎西措到吉首市花垣县石栏镇参加三下乡活动,她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背上一个书包就踏上了调研之旅 。
镇上的条件并不好,志愿者们住在小学生寝室,夜里蚊虫很多,没有蚊帐,刚来那会很多志愿者整宿睡不着觉 。扎西措说她还好,“我可能没有很大的波澜,过去的经历让我能适应 。”调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不通,六七十岁的老人多数说的是当地的方言,简单的聊天必须借助旁人的帮助才能进行 。
在扎西措读小学时,她和三下乡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小学时,每一年的暑假我们都要去上‘小老师’们的补习班,那时还不知道志愿者是什么 。长大后,我逐渐明白‘小老师’们也是花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带着行李,顶着烈日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温暖 。从那以后我就有了成为志愿者的想法 。”“我那时了解到国家有‘西部志愿’的政策时,我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三下乡’就是我实现这个理想的第一步 。”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扎西措不能参加西部计划 。但她说,“我会一直坚持服务社会这条路,我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回报、服务家乡 。”
大学期间,她曾在红丝带协会担任副社长,作为献血“联络员”参与过红丝带协会多例献血交接工作,在医院病患需紧急输血无供应血源时发动吉大学子献血 。曾参加过“阳光心灵行”爱心服务活动、4次无偿献血志愿活动、看望留守儿童、“以你之名,为爱赠书”以及文明早餐执勤等活动 。
扎西措在微信个性签名写着:总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曾经有人翻山越岭为她送去温暖,如今她从大山走出,带着求学二十余载接收到的爱意,思量回到大山,将爱意回馈给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