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海网做好一件事不难|竞光电风流 共博鳌成长

本文转自:南海网
做好一件事不难 , 难的是连续21年做好一件事 。
守得一镇灯明 , 喜迎八方来客 。 2001年2月27日 , 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博鳌亚洲论坛 , 正式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召开大会并宣布成立 。 七千多个日夜的背后 , 有着博鳌保供电团队始至如一的初心坚守 。 他们饱含拼劲与热情参与加到这场国事保电中 , 用他们的坚韧与不苟 , 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电网人的责任与担当 。
本文转自:南海网做好一件事不难|竞光电风流 共博鳌成长
文章图片
博鳌保供电团队在年会期间做好保电工作 。 海南电网供图
与困难同行与艰苦相伴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博鳌 , 还是南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 , 村里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 直到2001年 , 博鳌亚洲论坛永久落户海南 , 才使得博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 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外交小镇” 。 在那年 , 整个博鳌亚洲论坛的电力设备仅靠着一座简陋的35千伏变电站作为主电源 , 对于保供电工作而言可谓压力巨大 。
“在这以前 , 我们都没有听过保电的说法 。 ”回忆起第一次的保电 , 连续参加18年博鳌保供电现已退居二线的马德超仍心有余悸 , “开关刀闸一度发热近百度 , 差点跳停 , 当时在场的人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 ”
本文转自:南海网做好一件事不难|竞光电风流 共博鳌成长
文章图片
博鳌保供电人员对主会场设备开展巡视测温工作 。 海南电网供图
事实上 , 除了电力设备老旧 , 毫无保供电经验外 , 保供团队的整体配套条件也很差 , 甚至连专用的保供车辆都没有 , 巡视基本靠员工自己的摩托车 。
据保供团队的成员们回忆 , 刚开始那几年 , 每到论坛保供电的时候 , 成员们总是忙到跳脚 , 压力大到整宿睡不着觉 , 临时任务也随时会到来 。 在有一年的论坛年会上 , 组织方临时给各国领导人增设一场海边广场晚宴 , 给保供团队安装保电设施的时间只有一天 。 面对困难 , 马德超带着他的保电小组日夜连轴转 , 总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
万事之初虽难 , 必将新生幼芽 , 破土而出 。 博鳌保供电从零起步 , 在每一个保电人员的全力以赴、不胜不休的坚持下 , 第一年保电圆满成功 , 掀开了博鳌国事保电的新篇章 。 从此 , 保电如同一颗无形的种子 , 深植于保供团队成员们的心里 , 逐渐发芽 , 长叶 , 开花 , 结果 。
前有众人拾柴后有薪火相传
本文转自:南海网做好一件事不难|竞光电风流 共博鳌成长】博鳌供电所有一本特殊的相册 , 上面张贴着在这儿奋战过的每一位员工的照片 。 从2001年至今 , 已经有30多名员工从这里起步 , 以独特的方式护航博鳌起航 。 他们中 , 有的已连续21年奋战在保供电一线 , 有的已经轮换过很多岗位 。
现任琼海供电局安全监管部经理的黎源源曾在博鳌保供电核心团队成员 , 一共参与了6年的论坛保供电任务 。 每年论坛年会期间 , 为确保做到工作“零失误” , 他每天对主会场反复排查测试 , 每晚结合白天的现场检查情况及测试数据进行汇编存档 。 几年下来 , 汇编存档的测试数据从最初的3页增加到100多页 。
保供电已超过20年 , 保供电人员难免会流动 。 2019年 , 黎源源带领小组成员们共同编制了一本“保供电秘籍” 。 有了它 , 就能更好地传承过去的经验 , 继续规范往后的管理 。
今年25岁的劳泓杰便是接受传承的新成员之一 。 近三年博鳌周期里 , 劳泓杰白天都会来回穿梭在各场馆之间 , 晚上就“钉”在画图上 。 3年时间里 , 他近乎完美地绘制出了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东屿岛大酒店、新闻中心、主题公园和博鳌智能电网展厅五大区域电路图 。 “有时 , 电工还得向我讨要线路图 。 ”劳泓杰自信地笑道 。 在他看来 , 保供电是一种担当 , 是一种责任 , 更是一种担当 。 “我们只有将一代代师傅的经验传递下去 , 保电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