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天才、忽悠与炮灰(12)


有自动驾驶市场分析师在对2021年由新造车掀起的自动驾驶人才争夺战做了相关调查后 , 发现高级别自动驾驶人才仍然非常值钱 , 市场给出的反应很大 , 毕竟物以稀为贵;
但让人唏嘘的是 , “高级别自动驾驶创业”这个话题 , 逐渐被移出了“唯利是图”的中国市场讨论圈 。
“如果说一开始说出‘百度’ , 是一个人技术牛逼的象征 , 是他能拿到融资的最好由头 。 那么在2021年 , 这个词已经不太管用了 。
就像人脸识别一样 , 这些年大众被‘教育’透了 , 几乎都清楚全无人驾驶10年都可能实现不了 。 残酷一点说 , 技术主导的概念性输出和科普阶段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 ” 这位分析师指出 。
个人显赫的技术背景 , 可以与百度技术品牌和后顾无忧的输血能力相得益彰 , 矛盾永远都是内部的 , 量变增减的;
而当只剩这种单维的力来支撑 , 人们就会在技术能力陷入增长停滞期后 , 彻底清醒 。 而单纯用“年轻气盛”这个词来概括自动驾驶天才们的挣扎与落寞 , 则是极不负责任的 。
只是 , 这群中国天才工程师们 , 从硅谷学会了“从0到1” , 的确做出了0.5~1的事情 , 但他们大部分人 , 都没有学会“从1以上的事情 , 到底该怎么做” 。
写在最后
事实上 , 国外的自动驾驶市场 , 从头到尾都是谷歌、通用Cruise、Lyft以及车厂等巨头的游戏 , 零星几家技术创业公司也有一半被收购 。
然而奇妙的是 , 每一个从硅谷舶来的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 , 都会在中国土壤被大面积复制 , 之后才会根据水土做出必要的改造 , 甚至逐渐偏移它一开始被赋予的使命与价值 。
这样想想 , 2016年百度无人车开上五环时 , 科技圈与大众被巨大的营销幕布糊了一脸 。 因此没有几人有幸知道 , “过一个台阶时 , 无人车碾了几次没过去 , 司机师傅默默接过方向盘”的趣事 。
在大众信任度缺失与无人驾驶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 6年过去 , 包括百度在内 , 不少科技企业仍在不遗余力地用一种“西方梦想式论述体”来宣告技术地位 。 然而本质上 , 自始至终 , 无论是滴滴模式 , 地方运营模式还是整车模式 , 技术公司从来没有什么自己的选择权 。
一位硅谷HR记得 , 仿佛一夜之间 , 有无数想承袭谷歌“衣钵”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 他们都有两个过于明显的特征:
【自动驾驶|天才、忽悠与炮灰】“都很聪明能干;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