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往美国搬家,伤害了谁?( 三 )


计划为期四年 , 日本根据芯片产业上下游的主要组成部分 , 选择了几个重点来做技术突破 。 高精度加工技术、装置设计技术、工艺处理技术、检测评价技术等都在其列 。
美国企业内部 , 存在竞争关系 。 面对攥成拳头的日本企业 , 自然招架不住 。
为了保护本土企业 , 美国炮制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会很眼熟的论调:日本威胁论 。 美国半导体行业声称 , 美国半导体行业疲弱 , 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安全化” , 由此被引进半导体领域 。
1985年 ,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根据“301条款”起诉日本 , 次年 , 美日签署条件明显不利于日本的《美日半导体协议》 , 日本被迫不断开放市场 , 很快 , 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大挫 , 下降到10%左右 。
台积电往美国搬家,伤害了谁?
文章图片
||美日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
在打压日本企业之后 , 美国做了另一件事——拆分芯片行业产业链 。
在芯片制造方面 , 美国开始扶持韩国三星 , 不仅给钱 , 还给技术 。 拿着美国技术与资金的三星 , 到日本公司大肆挖人 , 本就被美国打压人心惶惶的日本技术人员 , 纷纷跳槽转入三星 。
资金、技术、人才 , 万事俱备之后 , 三星在短时间内 , 就完成了对日本在储存半导体领域的超越 。
为了打压在光刻机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日本尼康和佳能 , 美国又花大力气扶持了荷兰的阿斯麦 。
彼时的阿斯麦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 1997年 , 为了突破光刻技术 , 美国英特尔公司联合摩托罗拉、IBM等公司成立一个技术联盟 。
为了让美国企业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 ,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三大国家实验室 , 同样加入了这一联盟 。 这三大实验室 , 都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或氢弹的研发工作 。
与此同时 , 许多其他国家的光刻机企业 , 同样加入了这一联盟 , 日本企业 , 却被踢出了局——打压的意图 , 不言而喻 。
这样一个集美国之力的项目 , 为何让荷兰一家企业受益?原因 , 是阿斯麦做出了三项承诺:
||在美国建立一所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 , 优先满足美国的需求;
||保证55%的零部件从美国供应商采购;
||接受美国的定期审查 。
一手组建起联盟的美国决策者 , 手中的选择权很大 , 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一家国外的企业 , 而不是美国自己的企业?
由于联盟中的各国企业都虎视眈眈 , 把这个角色交给其中任何一家都可能引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 还不能培育有可能失控的国家 , 为了永远控制产业 , 美国决策者不但得选“朋友”家的企业 , 而且要挑一家“小朋友” , 这就是荷兰 。
就这样 , 在打压日本的背景下 , 美国将芯片产业链条不断划分 , 又通过各种方式 , 将芯片行业的核心攥在手上 。
“分而治之”的设想 , 使美国不仅能享受到全球产业链细化分工后的红利 , 同时也能完成对芯片产业的控制 。
种子 , 是美国埋下的 , 美国也拿走了大部分果实——美国把持的芯片研发与设计领域 , 是整个行业利润最高的领域 。
这样的局面 , 在中国入局半导体行业后 , 发生了改变 。
美国的心思 , 谭主在此前多篇文章《白宫“芯急”》《美国“芯荒”》中有过分析 。 为了遏制中国 , 美国不惜打破自己亲手打造的芯片产业链 。
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 , 以及还在成长的研发能力 , 让芯片行业的供应链发生了改变 , 也让美国感到了“失去控制”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