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步远行,以志驭风 。徐森是江苏大学纯电动方程式赛车第一任领队 。从设计电池盒到手工焊接车架,从车辆工程到控制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他对电动汽车有着深刻的理解 。2019年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表现被南京福特录取 。“这样一个实践平台,把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 。”徐森说 。
在江苏大学,新工科建设与改革连续两年成为江苏大学“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 。“新工程新卓越”的双强化,“新工程国际化”的双推进,“新工程双创造教育”的双推进……江苏大学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工程改革中做好“四个操作”?如何成为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引擎和纽带?日前,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该校项目表现优异 。
全过程,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
大二开始,江苏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田野、朱加入肖爱民先生的项目组,分别负责服装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清洗设备的开发 。经过三年的智能装备项目培训,两人本科毕业时均被企业录用,月基本工资近万元 。
肖爱民告诉采访人员,这两个项目来自企业的迫切需求,成果在企业得到了快速应用和转化 。
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 。江苏大学积极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具有教授、高级工程师相关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双高”工程教授的评聘,利用教师资源将行业急需的问题带入课堂 。学校还广泛推动产业力量积极参与新工科教育,仅机械工程学院就聘请了100多名行业企业导师和行业教授 。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江苏大学拥有中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四个试点专业 。在这个工程教育改革的实验场,每个优秀专业开设2门以上企业专家授课的行业新课程,编写2门以上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教材,建设2门以上面向新工程需求的专业新课程,建设1个以上校企合作实验室 。
在汽车工程学院,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SAIC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工程师张利生走进教室,开设了《三维设计在车身开发中的应用》课程 。车辆工程卓越1602班学生曾伟伟说:“张先生有丰富的业务经验 。在课堂上,他教了我们很多软件的实际操作,可以很快应用到工作中 。”
“从专业认知到毕业设计,校企融合的全过程是连续的,解决了校企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不对称性 。”校长闫晓红介绍,江苏大学作为一所具有工程产业特色和优势的大学,获得了9门具有新工程内涵的国家级黄金课程 。学校积极引进行业和知名企业最新科技资源,将“校企交替”的阶段性合作培养升级为“校企交融”的一体化合作培养,联合开发建设了80余门行业前沿课程 。
新需求,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6月,江苏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学院正式获批为江苏省重点本科高校工业学院,校长闫晓红亲自担任院长 。这是什么样的宝藏学院?
该学院由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三个专业联合成立
系统性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 。
江苏大学以“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办学特色著称,依托农业装备学科优势,该学院正是瞄准了农机智能化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人工智能与高端农业装备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农机人才的培养 。
建得出,更要建得好 。江苏大学围绕农业装备优势专业,对新工科专业进行持续投入和倾斜,每年将教学投入30%的资金用于新工科专业的培育,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 。
“新专业500万元的硬件建设费用,没有细分到每个课程环节,而是拿出了340万元建设一条智能制造产线 。”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许桢英介绍,这样一个智能制造平台,配齐机器人、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三坐标测量机等智能制造装备,结合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我们要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为全校新工科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智能制造的实践平台 。” 许桢英说 。
强改革,传统工科专业提档升级
近日,江苏大学公布了2020级转专业名单,香饽饽变成了冷门,这是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等传统工科专业遭遇的尴尬境地 。
【江苏大学创业管理慕课答案,第五次创业热潮的主要特征】江苏大学工科专业数量有34个,工科学生人数占到了全校六成以上 。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创新?颜晓红提出,要面向技术发展改内容,面向内外资源创条件,不断“以新换旧”,为传统工科专业注入新工科内涵 。
在江苏大学2020版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中,传统工科专业30%的课程进行了完善升级,增加了“四新”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双语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钉子户”“个体户”问题 。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模块,将新兴能源研究方向及时纳入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就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机械、电子传统课程基础上,构建了涵盖机械、信息、控制、智能知识结构的全新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
“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各个行业,成为支撑各个行业的基础技术,也成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备内容 。”开设《CPS技术与创客实践》的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朱轶就说,传统的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少数优等生可以参与,而这门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新工科大课程,提供各种开发板、传感器、机器小车,全程在实验室上课,让学生学习物联网远程感知与控制开发技术,并组团设计开发一个物联网作品,推出不久选课人数就达到了500名 。
目前,学校依托新工科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新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汽车、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10 个新工科微专业,在传统工科专业内开设新工科大课程,在经典工科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新工科教学案例 。
“以新工科建设理念引领,学校形成了布局更为完善的工科专业结构生态 。”教务处处长王谦介绍,学校10 个工科专业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认证数全国领先 。取得认证合格专业的毕业文凭,学生就相当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入场券” 。(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苏雁 通讯员 吴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