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濂|82岁爷爷每天沉浸工作9小时,全然不知自己在互联网火了( 四 )


被称为“百花之最”的滇山茶是怎么画的?
他这样回忆:“几乎天一亮起来 , 到植物园去摘一朵山茶花 , 跑回办公室插在瓶子里 。 赶紧去吃早点 , 随便吃点就跑回来画 。 一直画到十二点半 , 吃午饭 。 五个钟头 , 不喝水、不上厕所 , 全神贯注 。 ”
“花从植物园摘下那一刻 , 就会慢慢开 , 你要画慢了 , 就找不着关系 , 非常紧张 。 而且画这个不能构好图再画 , 必须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画 , 从最靠近你的那瓣开始 。 告一段落的时候 , 会浑身发抖 , 我觉得可能是热量没有了 。 ”


中国植物科学画学术交流会代表合影
昆明 1983年
他一画就是半天、一天 , 像进入心流一样 , 几十年如一日 。
随意翻开《中国植物志》 , 确实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曾孝濂作的插图 , 都是参照枯标本 , 他的植物就真的更“活”一点 。
除了《中国植物志》 , 在植物所的四十年间 , 曾孝濂还参与了《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志书 , 及其他50余册植物学专著的科学绘图工作 , 墨线图就画了超过2000幅 。

红脚鹬 , 绘于1995年
一种冬候鸟 , 在云南省仅见于滇南

黄胸织雀 , 绘于1994年
擅长织巢 , 是“鸟类中的建筑师”
从植物 , 到自然万物
1997年退休后 , 曾孝濂开始做自己的选题 。 第一个 , 就画了压在心头已久的“百鸟图” 。 不仅画得“真” , 连鸟儿落脚的生态环境 , 一段枝桠、一片灌木 , 也生动 。
为什么要画这些环境中的鸟?这与他60年代中期的“丛林五年” , 分不开 。
那时昆明植物所承担了两个国家特别任务:一个代号为523 , 要在热带丛林里寻找治恶性疟疾的中草药(多年后被认定为有效药的青蒿素就是当年被找到的);一个是做“热区野菜图谱”与“热区军马饲料” , 找到军马人员被困时 , 丛林里哪些植物可吃 , 如何自救 。
那五年的大部分时间 , 曾孝濂都在西南边陲 , 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林区度过 。

曾孝濂早年在雨林中写生
他没有跟我们提到当年条件有多艰辛 , 只翻出一张难得留下的照片:他独自一人坐在溪边写生 , 仿佛已完全融入了自然 。 曾孝濂说 , “那五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 真正认识大自然 ,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 ”

曾孝濂在野外考察途中
他发现“深山出俊鸟”的说法不假 , “早上天不亮 , 鸟就开始叫 , 就是一个大合唱 。 ”
短短两年时间 , 他就画了近百幅鸟 , 多是云南的种 , “几乎把丛林里见过的鸟都画遍了 。 ”有一幅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也是跟画植物一样的“笨功夫” 。 他在北京动物园住过大半年 , 每天到鸟园观察鸟的姿态 , 画速写 , 拍照片 , 又去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馆详细记录各种鸟的形态特征 , 同鸟类专家请教……

以展现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绘画
他还看到更多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 “最幽深的地方 , 密不透风 , 抬头望不见天空 , 甚至连斑驳的光点也见不到 , 全被枝叶遮盖了 , 可见植物的生存竞争是何等激烈……”
长时间地感受过这种丛林里的生命力 , 他再看标本 , 再看自己的绘画对象 , 总把展现生命力 , 看得很重 , 奋斗目标就是“要恢复出它们的生命状态” 。
画完百鸟 , 又紧接着画了100多幅云南的花 。

绿绒蒿 , 长在雪山极寒处 , 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图源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长叶绿绒蒿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招数 , 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的表现 , 最鲜明、最奇特 , 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 。 ”他在尽力把植物对生存繁衍的渴求 , 画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