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上链全球首次,腾讯拿出压箱底的金融科技

敦煌上链全球首次,腾讯拿出压箱底的金融科技
文章图片
敦煌上链全球首次,腾讯拿出压箱底的金融科技
文章图片
▎区块链解锁文博数字化新模式 。 敦煌上链全球首次,腾讯拿出压箱底的金融科技
文章图片
钛媒体作者丨科技指北
公元366年 , 乐僔和尚云游 , 不经意间抬头向三危山方向望了一眼 , 只见山上金光万道、璀璨光明 , 仿佛有千佛化身 。 他决意在此坐禅修行 , 开凿了敦煌的第一个洞窟 。 此后一千年间 , 无数能工巧匠在崖上挥洒创意 , 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无与比拟的璀璨文化宝库 。
元代以后 , 海运兴起 , 敦煌瑰宝渐隐于风沙之中 。 直至近代 , 道士王圆箓落脚于此 , 开始修葺洞窟 , 偶然间发现藏经洞 , 让敦煌重获关注 。 1944年 ,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 , 敦煌文保至此发轫 , 并于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 几代人守护 , 敦煌学入列国际显学 , 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 千年文化再获传承 。
然而 , 文物消亡是不可逆的过程 。 敦煌研究院很早就意识到 , 要让敦煌文物永续留存和弘扬光大 , 数字化是必然选择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 , 研究院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 ,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 , 对文物进行高清、全景采集 , 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
数十年的辛勤耕耘 , “数字敦煌”积累了海量的高清资源 。 2016年 , 敦煌研究院上线了“数字敦煌”专属网站 , 将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首次面向全球开放 , 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 使用者以研究人员为主 。 近几年 , 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在更大范围开放“数字敦煌”的方法 , 其中如何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进行授权与监督 , 确保资源的安全规范流转 , 是推动大范围共享的难点所在 。
区块链解“确权”之痛在引入区块链技术后 , 难题迎刃而解 。 12月8日 , 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创平台 , 6500余份高清素材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 , 原创证明以及后续授权、下载信息证据全部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上链存证 , 解决了数字资源共享中的确权与授权难题 。 今后 , 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开放素材库 , 便捷安全地下载使用 。
“数字敦煌”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业 , 在用物理、化学方法保护壁画、雕像、藏经的基础上 , 数字化手段是将这些古老艺术带入接下来好几个世纪最有效的手段 。 此次“上链”的内容 , 包括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的高清素材 , 也包括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的专题内容 , 是“数字敦煌”资源中的精华 。
如此珍贵的数字资料向全网开放 , 挑战是不小的 。 在过往 , 一份文物图片“无保护”地放在互联网上 , 都会惨遭盗版、滥用 , 文博数字化因此被束缚住手脚 。 有没有一种合理的技术手段 , 既能很好地维护文物数字版权 , 又能将它开放给更多的人 , 甚至引导大众规范使用?
答案是区块链 。 凭借其去中心化、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点 , 区块链被广泛应用于存证领域 。 此次6500余份高清数字化资源档案“上链存证” , 意味着这些素材的原创证明得到了存证保护 , 配合实名认证和数字水印技术 , 每一例素材的授权使用均可查证 , 也支持了素材的规范使用 。
在区块链存证基础之上 , 上链后的敦煌文物素材 , 还可以提升对外授权的流程效率 。 之前敦煌研究院每一次授权都需经过内部申请、审核 , 耗时从一天到一周不等 。 开放素材库则基于用户实名认证加上区块链存证 , 每一份素材的授权使用均可查证 , 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完全开放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