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1699年,在北美东海岸的一个角落,英国军队正在推翻一排城墙 。随着城墙的倒塌,荷兰“海上马车夫”的时代结束了,但城墙的位置演变成了一条小街,成为城市新旧城区的交汇点 。几十年后,金融家和银行家在这里建立了银行和交易所 。美国独立战争后,这条街逐渐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纽约市早期地图
在当时的美国,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不是用墙和壕沟隔开的,而是用简单的干草堆隔开的 。因此,城墙在北美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它的稀有性,人们用‘墙’来命名这条金融街,后来翻译成中文,就成了‘墙’ 。
城墙的本质是为战争服务的 。基于“战争”,构建了“华尔街”的历史渊源,这注定了止步于金融领域的华尔街,将永远困在“血泊”之中 。而在这条街上杀出一条血路的企业,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 。
一、 囊中羞涩的40万美元华尔街有很多老牌企业和机构,比如纽约银行、纽约证券交易所、摩根大通公司等 。这些企业占据华尔街一亩三分地,筑起一道坚如城墙的防线,将敢于创业的群体拒之门外 。在华尔街,我出道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华尔街街道标志
在这种“绝望的处境”下,一个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年轻人跟着他的老老板彼得彼得森来到华尔街的一个寻求租金的办公室 。今年是1985年 。他们每人从口袋里拿出20万美元的积蓄,然后一起租出40万美元成立黑石集团 。他们想:不打,一生可能就只有这20万;打起来可能变成20元,但也可能变成200万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史蒂夫施瓦茨曼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 。在华尔街,现实是深入土壤的“冰冷感” 。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大叔和一个即将白发苍苍的大叔,一开始就撞上了‘城墙’上的“头包” 。开业几个月后,‘集团’只发展了两个助理,而且只签了一个小账单 。显然,华尔街的老板们根本就不想把钱投资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而签下的小账单更像是慈善机构 。
现实的打击迫使黑石队另谋出路 。既然传统的收购业务不行,那就要另辟蹊径 。但如果你想屁滚尿流回老东家,那就太没面子了 。所以,再拼一遍!
二、 另谋出路对于中国来说,加入WTO绝对是新千年后的当务之急 。此后,中国基金市场向资本敞开了大门 。但在上世纪末,黑石集团早已嗅到了基金的铜“香”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大叔和大叔开着车向私募基金的方向驶去 。
/large/pgc-image/df334eb6653a4a8b8a12278a4b3f5b18" />▲黑石集团办公室
这一次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成功却往往是由失败孕育出来 。在商机面前,黑石集团再次碰了壁 。二人将手中列出的潜在客户都走了一圈,每次的结果都是被友好地请出经理室 。
做过销售的人应该都能理解这种被请出办公室的沮丧 。但当敲开的门多了,终归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愿意掏出闲钱试试"新产品" 。这不,在几乎敲遍华尔街的办公室大门之后,美国保险和保德信这两家巨无霸终于决定在黑石的盘上试试水,而他们注入的一亿美金正如熔岩熔断了挡路的巨石,黑石集团抓住这笔资金,快速地向资本市场展开进攻 。
不久,黑石集团就吸引了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大都会人寿等32个大型企业注资入伙 。自此,黑石集团终于成为了真正的集团,而不再需要在"集团"的两边打上双引号了 。
三、 "CP"自古出英雄黑石集团成立的时间,可谓是华尔街金融打得最"黑暗"的时刻 。在这个80年代,大型集团的恶意收购案空前绝后,资本主义的巧取豪夺在这个年代演绎得淋漓尽致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电影《华尔街之狼》
在如此恶境下,史蒂夫和彼得互相约定,必须在收购上进行友好收购,以此和其它资本区别开来 。如此"另类"的决策以当时黑石集团的规模来看,无异于大言不惭 。但如果将这个决心和后来崛起的黑石集团相牵连,却又让人不禁承认,这是一个黑石集团"撬动地球"的支点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其实,二人的默契不仅体现在对待交易的商业品德中,更是体现在面临各种场面的配合 。老彼得有人脉,比史蒂夫年长20岁的他更擅长在正面进军,而史蒂夫凭借年轻气盛,操持着黑石集团的种种运转 。正如《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的配合,一人主外,一人主内,把团队带得有声有色,战无不胜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彼得·彼得森
正如《财富》杂志对二人的一句评价:"'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 。"史蒂夫与老彼得这对"CP",终究在岁月的历练中把黑石集团领进了更高的高度 。在华尔街,哪怕是视黑石集团为眼中钉的竞争对手,也都恨不得将黑石集团的联系电话"置顶"在电话簿上,因为这对草根CP开创出的商业格局,使之任何人都愿意与其握手打交道 。
这注定,黑石集团绝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公司 。
四、 "征服"日耳曼严谨一词,可谓是德国的代称 。但在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被理解为固执、较真 。客观且不带立场地说,自20世纪开始以来,日耳曼民族总是在各个领域绽放光芒,工业与科技也好,甚至打破世界旧秩序的过激之举也罢,前者为现代社会留下了"德国制造"的美誉,后者却曾"闪瞎他人眼球",带来了两场罪恶的世界大战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二战德军
进入新千禧年之后,世界格局悄然开始发生改变,而"德意志品质与精神"的影响犹在 。许多资本与生意绕不开的话题,依旧是关于日耳曼人的较真 。
2006年,当黑石集团进军欧洲时,德国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对象 。即便在两年前,他们已经在伦敦的交易中一战成名,但固执的日耳曼人依旧认为他们是携重资而来剥离国家资产的资本"害虫" 。
"保守派"一词有多么执拗,在中国的晚清时代想必早已得到完美的诠释 。而若能通过"劝导"的手段得到保守派的支持,更是比登天还难 。即便如此,如果要完全打开欧洲的市场,就不得不对日耳曼的保守资本家进行耐心劝导,改变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德国制造以严谨著称
对此,彼得与史蒂夫轮番上阵,几乎踏遍德国政界和商界,反复游说,终于在2006年4月促成了黑石集团与德国电信的握手合作 。这次,黑石集团以26.8亿欧元的重资收购了德国电信4.5%的股份,看似是花大代价买了小回报,但此举无疑打开了德国资本市场的大门 。
随后,黑石集团向德国政府承诺不再增持股票、不会寻求控股,获得了日耳曼人的高度肯定 。自此,德国在资产出售的抉择上,黑石集团成为了他们名单中永远置顶的优等客户 。
五、 进军世界自德国交易之后,黑石集团一路高歌猛进,开始活跃于世界的资本市场 。
2006年7月,黑石集团以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胜腾旅游的分销服务子公司,这可是全球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旅游公司;
2006年9月,黑石集团以17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界著名芯片公司飞思卡尔,成为了黑石集团收购案中的最经典案例;
2007年1月,黑石集团进驻中国香港;
2007年2月,黑石集团以3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一举成为美国最大写字楼业主;
同月,黑石集团以155亿美元收购英国杜莎集团,跻身世界第二大旅游景点运营商,仅次于迪士尼……
在这其中,黑石集团在房地产行业的行动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杀招 。究其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6年早已陷入低谷,与房地产的下滑相反的却又是写字楼租金的上升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黑石集团
无疑,很多投资在房地产行业都是进军民宅,但黑石集团把在房地产行业的眼光放在了写字楼,这种另辟蹊径的收购行为,让黑石集团在本地房地产行业进入夕阳之时也得以撬动巨大的收益,直接在三年之内获取了近50%的回报率 。相比美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协会公布的3.8%收益率,黑石集团再次在时代的变局面前创造了奇迹 。
在黑石集团翻江倒海的这数十年间,史蒂夫和老彼得联手创造出一个个另类的奇迹,这使得他们将黑石集团缔造成华尔街最另类的集团公司 。而在其于2007年上市之后,黑石的人均市值直接超过高盛集团10倍以上,年平均净利润达到惊人的10亿美元以上,年增长率甚至一度达到71%,相当于黑石集团的每个员工每年能为公司赚取近300万美元的利润,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黑石集团每周一的例会
相比高盛集团这个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黑石集团的员工创造财富的能力,甚至达到高盛员工的9倍 。如此规模体量,甚至都难以让人相信它曾经是一家仅仅拥有40万资金的草根公司 。
或许,正如史蒂夫所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 。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黑石集团,老板和员工没有上下级,他们都视对方为最好的伙伴 。史蒂夫和老彼得互相帮对方实现着梦想和目标,也和员工一起互相成就 。这种默契,把黑石集团推向了如今的高度 。
而黑石集团的传奇,远远不止于此 。在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回忆录#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史蒂夫(“苏世民”是他的中文名)将他创办黑石集团、他在黑石集团中所做过的事、以及他的经验和总结都写了进去,对于金融从业者、企业高管、创业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想要人生有所突破的普通人,都能有所收获 。

华尔街1评价,美国华尔街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评价这本书:“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诚恳、最无所保留的分享 。”
马化腾评价:“这本书里很少能找到抽象的理念……他面对困难与教训的态度、思考和行动,可能会给中国年轻的创业者带来鼓励与启发 。”
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则大赞其阅读体验:“苏世民同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旅途,以及他如何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 。谦逊,坦诚,幽默且真实 。”
除此之外,《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还获得了恒大集团许家印、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等政商界大佬的一致推荐 。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能读黑石集团的传奇,还能读创始人苏世民的人生 。正如马云的评价:“他在这本书中坦诚讲述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让每个人受益” 。
这本书现在做活动,原价98,现在只要63,相当于打了近6折,性价比十分高 。前几天我看到,马上就入手了,这不前天刚到货,读了两天觉得确实不错,于是马上跑来和您分享 。
如有兴趣,请点击下方横条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