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三 )


以戴珊为例 , 作为阿里巴巴创始元老之一 , 其业务履历极为丰富 , 负责过人事——2013年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 , 负责过B2B业务——2017年1月开始担任B2B事业群总裁 , 也涉足过新零售业务——主攻近场电商和同城零售的阿里MMC事业群于今年3月1日成立 , 操盘手也是戴珊 。
过去两年 , 由B转C的戴珊 , 业务成绩也可圈可点 , 其中 , 淘菜菜虽然入场较晚 , 但Q3的GMV环比增长150% , 后来居上 。
因此 , 在B、C两块业务上都有充足经验的戴珊 , 可以作为压舱石 , 稳定阿里国内的基石业务 。
而在阿里内部有着“流量王”之称的蒋凡 , 也有望移植淘系经验到海外市场 , 助攻海外10亿用户目标早日实现 。

最新季度财报显示 , 阿里12.4亿的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中 , 仅有2.85亿消费者来自海外——海外用户规模的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
而蒋凡的长项就在于“用户增长” 。 2013年 , 蒋凡把公司卖给阿里进而成为阿里管理层之一 。
他到任主导的第一个业务就是淘宝的移动化转型 。 在他操盘之下 , 2014年 , 手机淘宝DAU从3000万做到6000万 , 到2015年9月已经攀升至1.1亿 。
目前正处于上升期的阿里海外业务版图 , 需要这样一名悍将去攻城略地打江山 。 而蒋凡恰恰是最合适人选 。 一方面 , 蒋凡足够有过成功经验 , 另一方面蒋凡足够年轻 , 是阿里高管中最年轻的少将 , 更能共情阿里海外市场的主流年轻用户 , 且阿里的全球化业务 , 注定是一场耗时日久的漫长征途 , 需要年轻高管冲在一线 。
综上 , 用老人轮岗的方式 , 去实现多元化治理 , 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震荡 , 提升成功率 , 这算是阿里深思熟虑的“阳谋” 。
那么 , 到底该如何研判 , 阿里的这场多元化治理转型 , 是否达到预期成效?
检验的标尺应该是变阵之后 , 是否优化了生产关系 , 是否驱动生产力释放 , 是否激活了组织创造力 , 是否反哺于业务增长 。
除去云计算之外的阿里巴巴集团业务 , 此次一分为二后 , 第一 , 在事业群内部 , 各个子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会有所凸显 。
就国内业务而言 , 早前几年 , 国内市场还被割裂为上行市场和下行市场 , 而随着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 , 其实中国市场的二元属性正在减弱 , 因此可以通盘考虑 。
而且 , 各个业务子单元其实可以互相引流 , 形成集约和规模效应 。
最近 , 我去湖南耒阳走访了一家菜鸟共配中心 。 这家共配中心此前亏损数年 , 最近两年才扭亏为盈——除了帮助淘宝天猫用户派送电商包裹外 , 还接入了淘菜菜业务 , 后者订单密集、高频、稳定 , 下乡派送业务量陡然翻番 , 人均规模营收大幅提升 , 物流运输成本也反向下降 , 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
当然 , 这只是业务协同的冰山一角 。
另一方面 , 新事业部制下 , 层级更为扁平 , 组织敏捷度提升 , 决策更高效 , 各个组织之间的定位和分工更明确 , 应对市场变化的动作 , 也将更自主更灵活 。
过去 , 不少全球巨头的出海业务折戟 , 根本原因就在于“总部过于集权” , 决策链条过长 , 反应速度过慢 , 最终错失发展良机 , 阿里要想成功出海 , 不能再重蹈覆辙 , 不能一套拳法打天下 。
对于提倡“拥抱变化”的阿里而言 , 变化从来都是常态 , 至于此次多元化变阵的“阳谋” , 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