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阿里巴巴|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文章图片

阿里巴巴|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为何变阵?


采写/万天南
编辑/陈纪英
阿里又一次“拥抱变化” 。
12月6日早 ,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 , 任命戴珊和蒋凡分别操盘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 。
这也是自2015年提出“大中台”战略之后 , 阿里组织架构最重要的一次调整 。
虽然大众和媒体往往对“换人”津津乐道 , 但其实于阿里影响更为深远的 , 则是组织的“变阵”——从2015年的“中台战略” , 走向首次倡导的“多元化治理” 。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 , 可以根据集权和分权程度 , 把组织架构分为“归核”和“多元化” , 这是伦敦商学院教授Costas Markides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管理概念 。
在他的论述中 , 企业的归核和多元 , 是个交替而行的过程 。
以美国为例 , 大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 , 大多施行多元化战略 , 在70年代达到了高峰 , 80年代进入战略转换期 , 90年代多数大企业开始实施归核化战略 。
但如今的硅谷巨头们 , 在业务、产品、市场、员工、组织上普遍趋向多元化 。
以苹果为例 , 2010年 , 乔布斯执掌时期 , 仅提供14款产品 , 10年后 , 库克操盘的苹果产品增加到27款 , SKU扩容到200个以上 。
中国互联网巨头也是如此 , To C 的腾讯开始涉足产业互联网 , 被称为APP超级工厂的字节跳动切入了教育、房产中介等业务 , 自动驾驶成为百度继搜索之后的又一张王牌 , 阿里巴巴电商、物流、云计算等业务四处开花等等 。
当然 , 归核和多元化并无优劣之差 , 只有是否合适之分 , 当业务、产品、市场走向多元化 , 组织自然也要因势而变 , 进行多元化变阵 。
从这个维度来看 , 阿里巴巴这次突然其来的组织变阵 , 看似意料之外 , 其实情理之中 。
国内一盘棋 , 海外大整合此次组织架构中 , 外界对于戴珊的职务描述是“扩权” 。
戴珊作为集团总裁 , 分管业务条线再次大扩容 , 分管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 , B2C零售事业群 , 淘菜菜 , 淘特和1688等业务 , 共同形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
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一大看点 , 就是B系和淘系的打通 。
如今 , 无论是阿里、京东 , 还是拼多多 , 都是通过直连工厂 , 赋能供应链 , 盘活产业带 , 强攻下沉市场 。
尤其是淘特、1688等作为阿里反攻五环外市场的战略落子 , 都高度依赖于产业带和C2M机制 , 也唯有产业带供货 , 才能实现终端零售的最高性价比 。 比如 , 今年双11期间 , 淘特产业带直供M2C订单总量同比增超100% 。
此外 , 在快抖等流量平台的冲击之下 , 电商平台的突出长板就在于“货” , 上游供应链的重要性 , 同样越发凸显 。
再从用户端来看 , 目前 , 国内电商市场的用户增量已经见顶 。
今年Q3 , 拼多多用户净增约1700万 , 远低于上季度2610万的增长 , 也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万;而截止到今年9月30日 , 阿里巴巴生态体系的中国年度活跃消费已经攀升至9.53亿 , 也逐渐触顶天花板 。
因此 , 接下来 , 阿里电商业务的新增量 , 将从“广度”增长切换到“深度”增长模式 , 增长重心将从C端切换到B端 。
未来 , 为阿里电商业务贡献增长的大头 , 不在于用户规模的绝对增长上 , 更依赖于供给侧的产业整合和效率提升上 。 一方面 , 帮助品牌和商家降低增长的边际成本和效率 , 另一方面 , 通过丰富供给 , 挖掘存量用户的潜在价值 , 提升单个用户的年均客单价和GMV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