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腾讯走到了命运转折点?( 四 )


“阿里平台型企业的性质决定其本身不产生流量 , 成功的核心在于赋能 B 端商家 , C 端用户更多地起到转动飞轮的作用;腾讯是 C 端流量性格 , 立足于 2C 消费级互联网的核心赛道——人与人的 SNS 网络 , 具有吸引并锁定流量的天然优势 。
所以 , 腾讯收的是过路费 , 是基于免费产品的巨大流量不断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 。 而阿里收的是税 , 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在于为企业提供平台、支付、物流、内部管理、云等服务并掌握定价权 。 ”
张一鸣的出现无疑打破了阿里、腾讯博弈的平衡——字节跳动一头撞进阿里、腾讯的狩猎禁地 , 在“快速拓展业务、快速投入资源试错、快速调整”的策略下攻城略地 , 其将触手伸到了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社交、消费、房地产等各个领域 , 即便遭遇其他巨头重火力阻击 , 依旧无意间改写了资讯、短视频版图 , 催生出一个全民型娱乐平台 。
甚至 , 字节跳动高歌猛进这几年 ,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讨论下一个它将要深入谁的腹地 。 最终 , 其在AT(阿里腾讯)丛林构筑了一套自己的娱乐流量体系 , 其拳头产品抖音的机遇在于通过产品创新带动UGC创作最终形成以UGC为核心的开放型短视频社区 , 而在拥有巨额流量的基础上能逐渐将其中所产生的关系链利用社交、搜索加以沉淀 。
反观腾讯 , 从微视、企鹅看看、闪咖、QIM、DOV、MOKA魔咔到猫饼、MO声、腾讯云小视频、下饭再到速看、时光、Yoo、酱油、音兔、哈皮、响风 , 腾讯先后推出了十余款短视频产品 , 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或半途夭折或无疾而终 , 皆难逃“出道即巅峰”的宿命 。
如果非要“矮子里挑高个”也就微视和视频号两款产品能拿上台面 。
先说微视 , 二度重启本是腾讯对于抖音崛起的防御动作 , 甚至连马化腾都亲自上阵摇旗呐喊 。 奈何微视的创立、关闭、二次返场皆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 即便腾讯把用户关系链导流给微视也喂不起来 , 最终微视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
再说被张小龙“偏爱”的视频号 , 发展至今存在感依旧不强 , 更像一个寄生在微信生态的视频内容渠道 , 外界吐槽“数据不好”、“留不住粉丝”、“留不住流量”的言论不绝于耳 , 更别说其与抖音、快手的差距 。
所以 , 回顾腾讯的产品线 , 不管电商、搜索还是短视频 , 这些真正与用户之外实物相关联的产品全都铩羽而归 , 恰恰说明其对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运营能力的欠缺以及创新能力的局限和突破性的丧失 。
可即便如此 , 当整个互联网高增长模式几近终结 , 字节系、阿里系依旧汇合在微信城门之下 , 一起“望梅止渴” 。
结果就有了那场拉锯三年的“头腾大战” , 字节跳动挑起每一场战役的诉求都是 , 希望腾讯停止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 解除对包括抖音、西瓜在内创新产品的封禁行为 。
而跳出商业层面回归用户本身 , 不管巨头们如何粉饰自己的精巧算计 , 本质上自建围墙(屏蔽外链)的行为都是一种限制用户选择自由、损害用户权益的商业手段 。
所以 , 腾讯、阿里生态外围的藩篱不过是将公共流量变成自身平台的利益筹码 , 同时这种限制和屏蔽行为也影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互联互通——它们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用中心化的数据库达成了私人数据的垄断 , 最终拿数据牢笼左右着用户的视听娱乐及消费 , 成为个体难以逃脱的阿喀琉斯之踵 。
对此 , 迈柯荣信息董事长徐阳表示 , “正是在赢家通吃的环境下 , 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才催生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