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投咖啡赛道?缺乏高端基因的蜜雪冰城,能否“卷”赢瑞幸咖啡?

中国商界有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赛道 , 外国品牌入华时 , 都以高端品牌的形象示人 , 先声夺人 , 高举高打 , 赚得最丰厚的利润 。
逼得同赛道的国产品牌只能从低端做起 , 慢慢向中端靠近 , 却始终攻不下高端市场 。
诸如手机赛道 , 高端被iPhone垄断 , 小米、华为、OPPO的主市场在中低端;
家电赛道 , 高端被西门子、索尼、三星等垄断 , 海尔、美的、格力在卷中端;汽车赛道更惨 , 不但高端被国外品牌控制 , 国产品牌连中端都难以站稳脚跟 。
转投咖啡赛道?缺乏高端基因的蜜雪冰城,能否“卷”赢瑞幸咖啡?
文章图片
如今这一现象 , 正在咖啡赛道重演 。 主角是牢牢占据高端的星巴克 , 以及在中低端市场互撕的瑞幸和蜜雪冰城 。
1、缺乏高端基因的蜜雪冰城
如果能做高端 , 没有品牌想挣中低端的辛苦钱 , 这点蜜雪冰城的加盟商感触最深 。
表面上看近两年来 , 蜜雪冰城风光无限 , 很多门店排起了长队 , 制作茶饮的小哥忙个不停 , 遇到高峰期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
这么好的生意 , 却赚不到钱 。 在低毛利+低客单价的模式下 , 房租高的门店背负着巨大压力 , 每天做400单刚刚保本 , 按一天营业10小时算 , 平均每小时要出40杯以上才能赚钱 。
有些每天营业12小时的加盟商 , 全月无休 , 纯利仅20000元出头 , 挣得真是辛苦钱 。
蜜雪冰城想过做高端生意 , 先后两次尝试 , 全部失败 。
转投咖啡赛道?缺乏高端基因的蜜雪冰城,能否“卷”赢瑞幸咖啡?
文章图片
第一次在2009年 , 还没走出郑州的蜜雪冰城在张红甫的带领下 , 开始以美国冰淇淋品牌DQ为榜样布局高端市场 , 创立了Myshare 。
张红甫没少花心思 , 在门店装修上 , 一改“土红”色调 , 选用了大气的白色;张本人亲自跑到DQ卧底 , 学习美国人的管理经验 。
Myshare的客单价直冲20元 , 门店挣扎了两年半 , 生意始终没有起色 。 倒闭前 , 会计算了一笔账:抛去所有成本 , 蜜雪的第一家高端店仅赚了6000元 , 平均每月净利200元 。
第二次在2018年 。 张红甫眼瞅着国产品牌喜茶和奈雪在高端奶茶市场站稳了脚跟 , 又心痒痒做起了高端梦 , 偷偷搞了个“M+”的品牌 , 把原本卖8块钱的奶茶 , 涨价一倍 , 卖到16元 。
M+门店的装修非常考究 , 对标喜茶 , 简约不失大气 , 处处透出小资文艺的气息 。
结果 , 哥哥张红超看不下去了 , 批评弟弟说:“你做高端我不反对 , 但M+卖那么贵 , 用的原材料却和蜜雪一样 , 这不是骗人吗?”M+胎死腹中 。
蜜雪冰城已被打上了“低价”的标签 , 这是它最大的竞争力 , 又限制了它未来的想象力 。 作为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 , 4块钱/杯的柠檬水显然满足不了投资人的期待 。
既然向上的路走不通 , 蜜雪选择拓展横向之路——义无反顾冲向了火热的咖啡市场 , 开始主推低端咖啡品牌“幸运咖” 。
2、从高端摔下来的瑞幸
11月 , 瑞幸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财报: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5% , 净利润超5亿元 。 在各行各业遭遇经营寒潮之际 , 瑞幸逆势增长 , 走出了财务造假的阴霾 , 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
瑞幸能复活 , 靠的是一个“卷”字 。 一杯口感不输星巴克的咖啡 , 在瑞幸的价格仅有星巴克的一半 。 瑞幸用低价把星巴克的营收“卷”低了20% 。
如今的瑞幸似乎已经放弃了高端梦 , 开放了加盟 , 舍弃了装修 , 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 发起了对星巴克的围攻 。
转投咖啡赛道?缺乏高端基因的蜜雪冰城,能否“卷”赢瑞幸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