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群名 创业团队起名字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河南遭遇暴雨 , 一份特殊的网上文件被屏蔽 。整理核实各类求助、救援信息后 , 发文当晚访问量达250万 , 24小时内该文件已被众多网友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河南大学生李锐是该文件的创作者 。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她感到温暖和感动 , 她更加坚定了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的决心 。
“现在有了更专业的团队运作 , 我们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实习、学习和休息 。”随着河南的风雨逐渐平息 , 李锐试图逃避媒体的采访要求 。
因为在暴雨中的一个有创意、有义气的举动 , 受到了很多网友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关注 。李锐感到“不安”的远不止欣喜—— 。“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开始 , 和网友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为了做得这么好 。”
这段经历让她明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人有多重要 , 也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力量 。对于未来 , 一些新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开始萌芽 。
一小时
创建和发布在线文档以获得帮助和救援
7月20日晚 , 一段河南暴雨洪水中遇险的视频和图片 , 以及一条求助信息在网上流传转发 , 让人焦虑和担忧;同时 , 也有一个又一个站出来互相帮助的普通英雄的感人画面 , 温暖了人们的心 。
当晚 , 一份访问量达250万的腾讯专题文件 , 对各大社交媒体进行了筛选 。这个《待救援人员信息》叫做“救命文档” 。它最初的创始人是李锐 , 一位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河南学生 。
时间回到7月20日 。河南暴雨持续 , 郑州多条街道被淹 。一直在家过暑假的李锐 , 一直在网上看各种求助信息 。越看越觉得“心态崩了”:“信息很乱 , 想做点什么 。”
19点56分 , 她发了一条主题为“河南暴雨互助”的微博 , 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我想帮助大家” 。同时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 , 内容比较详细:要快速整理网上各类求助信息 , 联系求助人 , 收集新的救援联系方式 。
李锐的灵感来自一个高三的学姐 。这位学姐在疫情期间创建的线上活动 , 帮助了很多人 。这种模式可能对因暴雨需要救援的人也有帮助 。
她把自己的想法发给初高中学生 , “河南暴雨远程救援队”很快诞生 , 32名成员包括李睿的初高中同学、上海大学生 , 还有实习过的同事 。经过一番小讨论 , 大家很快完成了分工:收集信息、打电话、联系志愿者中心……一个小时后 , 他们创建的求助救助信息在线文档发布了 。
李锐做的第一个版本是EXCEL 。但她很快发现 , 设计好的表单不方便更新 , 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 于是她迅速换上了适合多人实时处理编辑的在线文档 。
一开始李锐想人工收集整理各种平台的信息 , 但涌入的求助信息不仅数量多 , 而且来源众多 , 数据复杂 , 人工收集速度太慢 , 救援不得不争分夺秒 。如何提高?在小团队中 , 擅长编程的同学立即上前 , 10分钟后 , 信息采集改为自动抓取 。
小团队要做的是实时收集新的求助需求 , 验证信息和求助需求的真实性等 。根据用户在自动抓取和文档传播过程中提供的信息 , 对文档进行编辑整理 , 分区域发送给志愿者和救援人员 , 从而实施就近救援 。
随着信息的涌入 , 他们建立并运营了4个微信群 , 每个群有200-400人 , 有的同步信息 , 有的匹配救援人员 , 分工合作拓展 , 一切都很自然 , 非常高效 。
继电器
网友自发维护、更新、验证
当事故发生时 , 让有用的信息流动和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李锐深谙线上文档的开放功能 , 所以他非常担心文档送达时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 , 也残忍地拒绝了很多网友加入群的请求 , 只是为了保证求助者的信息安全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很惊讶 。
暴雨过后的24小时内 , 这份文件在网上和朋友圈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传播 , 为求助者与各种救援力量搭桥 , 与时间赛跑 , 因此被称为“救命文档” 。人们开始自发维护、调整格式 , 分类、筛选 , 并主动核实 。许多信息刚出现在表格里 , 李睿和同学们还没来得及打电话 , 就挂上了“已核实”的标签 。
原本只有求救信息、救援者信息的表格文档 , 后来有了首页 , 可以跳转链接 , 有多种新子表、新功能——在20日半夜出现的“可支援”表格 , 演变成了“避险地区”提示;21日凌晨3时 , 有了“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表;有了郑州的“可充电地点”;还有了“医疗信息表” , 从自救知识科普到提供10余种危急情况处理方案、有专业医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线上卫生站”……
“各行各业的人过来 , 去想现在需要什么 , 自发补充 。根本无法用数字描述多少人参与了 , 这是一个靠所有人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 。”李睿说 。
如今 , 这份表格已经更名为“河南暴雨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成为各种民间抗洪救援力量和资源的集结地 。截至7月21日21时 , 文档已经自发更新到了第270多版 , 有了英文版首页、更加清晰的跳转目录、还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支援模块 , 救助需求和避险场所 , 物资援助也在增加 。
7月22日之后 , 郑州灾情有所缓解 , 但河南的暴雨未停 。这份文档里 , 迅速新建了新乡等地的救援服务板块 , 有了政府机构的加入 , 有了腾讯等专业团队的参与维护 , 求助信息与救援回应更全更准更快了 。
“现在有了更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来管理文档 , 做得更好!”连续熬过两个“大夜”之后 , 李睿如释重负 , 也在这个时候 , 她泪流满面 。
一次尝试
希望用科技力量帮助更多人
【创业团队群名 创业团队起名字】21岁的李睿 , 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孩子 。从7月20日到21日 ,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刷着电脑、打着电话 , 父母不时会提醒她别忘了吃饭睡觉 。
李睿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 , 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辅导员陈阳曲说 , 李睿学习努力 , 也一直热心公益 ,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 “她课余会帮同学辅导功课 , 也是学生会骨干 , 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学校希望培养出更多像她一样向上向善好青年 。”
上财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井雨洁和2018级本科生林浩宇都是通过朋友圈看到李睿发起的活动 , 加入远程救援行动的 。“大家守望相助 , 真的非常温暖 。”林浩宇这样感慨 。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也很为他们的行动自豪:“懂得运用科技力量第一时间帮助他人 , 必须点赞!”
“作为青年 , 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灾难面前 , 学以致用的感觉很好!”李睿有些自豪 , 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
文档诞生后的第三个小时 , 在眼前满是求助信息和“紧急”“急”的字样而心急如焚时 , 传来了第一个获得救助、脱离险境的消息——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家长 , 在表格中更新备注:已经顺利坐上车回家了 。这让微信群里一片欢呼 。
当晚10时多 , 李睿曾一次次给表格里一个联系不上的人打电话 , 因为没接通而心绪不宁 , 3个小时后收到短信:已经安全到家了 , 谢谢你们 。那一刻她终于放下心 , 却又泪流不止 。
“超级超级感谢你们!”在微博上 , 她不时用这样的句子 , 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感谢 。回归正常生活之后 , 李睿也在复盘这次在线文档的新型使用方法 , 思考它们的多样化使用场景 , 希望自己将来还能运用互联网产品帮助解决人口老龄化、农村等方面问题 , “科技向善 , 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 , 如果能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 ,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7日 13 版)